香港這十七年來,傳統的文化創造變弱了;從回歸前每年兩百多套電影,變成了去年不到五十套。當中有經濟原因,亦有科技轉型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文化創造,從來都是建基於現實生活的。
雨傘運動之前,社會氣氛變得凝重。彷彿,我們都被困在一間四面不通風的房間裏,氧氣漸漸變少,呼吸逐漸變得不舒服,但卻沒有辦法打破這種悶局。雨傘運動,在這看不見、摸不著的牆上,打開了一個大洞,讓外面的冷空氣湧進來。雖打了個冷顫,卻突然醒過來了。之後,在佔領場內外,文化創造好像突然熱鬧了。各種戰地藝術品、山頭上的直幡、改編歌曲、心情故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在在證明了,香港的文化根基仍在,只是過去我們沒有將創造的能量,好好引導到我們能欣賞的載體裏。
很多評論,都說雨傘運動撕裂了社會。部份人的目標,是將社會重新引導到他們眼中的和諧。假如沒有雨傘運動的這一陣冷風,筆者可能亦會讓他們去做。但是現在筆者醒覺了。多元社會,一定會有不同意見;能接受,則是多元優勢,不能接受,則是亂局。在普天下都穿藍色中山裝的年代,迷你裙、高跟鞋也是撕裂社會的奇裝異服。
假如,要找回我們的創作力量,代價是現在這種堡壘分明、有藍有黃的社會對立,那麼好吧,筆者就是阿修羅妖女,寧要紛亂的世代,亦不要回到以前那種,以別人的價值觀為主體,改變自己以迎合及生存的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