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濫斬」般含道石牆樹?

本年八月七日晚,路政署迅速決定移除般含道近聖士提反里的四棵石牆樹。引用路政署發給中西區區議會綠化及美化工作小組的文件內容,斬樹的原因主要是「本署今日連同樹木辦及土力工程處專家一同檢視該批石牆樹以及其生長所在的石牆結構安全,確實該石牆出現多個新裂痕 ……本署不能靜待監測該些裂痕的變化,及有關聖士提反里及般含道有否足夠空間及位置進行樹木鞏固或加裝支撐系統的研究結果。基於公眾安全考慮,署方決定盡早將該批樹移除。」

Publics strong response

80年歷史的灣仔地標:同德大押

經營近70載的大押
80年歷史的灣仔地標
3級歷史建築
都比不過一楝23層高商廈

建築特色:

1. 轉角位的弧形騎樓式唐樓:港島現在只此一間,全港只剩下共四間。
2. 中國式:所謂唐樓其實是中國式街屋,室內均為前方一個大空間,不會提供室內間隔,後方則設有廚房。
3. 鐵節混凝土:30年代所建的唐樓大多都以鋼筋水泥所建,故很多都有平頂天台,成為後來被大幅僭建的地方。
4. 一梯兩伙:由於唐樓通常是一排以一梯兩伙的形式興建,買賣也多以兩幢為單位,亦因此現存的唐樓多會是兩幢兩幢的被保留下來
5. 騎樓走廊:支柱有節奏地在行人路旁排列,形成灣仔的特色街景
6. 二變五:一連兩幢的同德押,其騎樓底卻可營造出一連五幢相連唐樓的氛圍
7. 最原汁原味的牌匾:同德押字樣由右至左寫
8. 「囍」:高可寧家族期下的當舖,其招牌上方均會有「囍」字,其他現存的戰前大押還有德榮大押、南昌大押及德生大押,當中以同德大押規模最大「囍」

那些年……

填海:1921-1931年灣仔進行大規模填海,從軒尼詩道開始填出的新地段,便是同德押所立之處。

建築師:Raven & Basto Architect的A.H. Basto設計,作品包括均為法定古蹟的景賢里

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

題為編輯所擬。

各位朋友:

容我在這裏說一點草木以外的事。昨晚般咸道四棵石牆樹被斬了。詹志勇教授說,這些樹大概已經存活了七八十年,狀況本來還很健康......而在不遠的灣仔,我們辦公室所在的富德樓旁邊,也有一個存活了七八十年的事物,保存完好的它,也面臨夷滅的命運。它是港島碩果僅存的轉角唐樓「同德大押」,三級歷史建築物,可追溯至1938年,七十多年來,見證着灣仔的變遷。過去古諮會曾經提出不同方案,勸業主保留大押,奈何業主無情,一意將大押改建,變成灣仔常見、無甚特色的23層商業大廈。

(有關同德大押的價值,大家可往灣仔好日誌仔細看看,在此不贅。)

工人已經開始清拆的工程,一樓的「同德」字樣,已經被破壞。這樣下去,數天後工人就會將更多的東西拆除,面目全非。

保樹護樹,從台灣護樹說起(之一)

本港沒有完善樹木管理系統、樹木辦形同虛設等問題,一直遭人詬病。只是想不到,歷史重覆得這麼快,四棵依附着半山般咸道石牆的細葉榕,連緬懷也來不及,竟遭路政署先斬後奏。

依傳統報章報導指,樹木辦曾表示,現時由政府各部門管理的石牆樹約有三百八十棵,文中又指,有樹木專家估計,本港石牆樹最少超過一千棵。即是說,同樣情況,似乎陸續有來,悼念之餘,還要注意,目前至少仍有一千棵樹,要由我們的雙手來守護。

其實,在般咸道一棵百年石牆樹突然倒塌之後,筆者到台,訪問了兩位民間團體召集人,希望從近年護樹比較有成績的台灣身上,學到一點什麼,但萬料不到,回港那天,正是老樹歸天之期,好不痛心。

不知這篇簡短訪問是否已經不合時宜,唯貼上來供大家參考。

受訪者一:游藝,宜蘭人,自少跟父母來台北生活,現在是一家衣服店的小老闆,身為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的他,在反巨蛋一役,為了護樹,走在前線。

記:當前台灣護樹最大的困難是?

七成課程設中文要求  少數族裔難接受專上教育

(獨媒特約報導)融樂會公佈《探討香港少數族裔於本地就讀專上教育機會的研究報告》,發現不少專上課程均要求報讀學生以中文修讀課程或用中文面試,少數族裔縱使達到成績要求,亦未能就讀心儀課程。融樂會批評政府的教育出路規劃忽略非華語學生的需要,促政府長遠而言應完善符合非華語學生需要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公平的評核機會。

融樂會於今年六至七月期間,以電話或電郵查詢了553個專上教育課程有關少數族裔修讀課程的入學安排及課程內容,並獲257個課程回應。

非華語學生修讀專上課程的機會減少

該會研究主任葉皓羚指非不少課程以中文教學或具中文必修科目,例如逾七成課程不適合完全不懂中文的學生,亦有一半課程不適合沒有讀寫能力的非華語學生,逾四成的課堂更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在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課程中,逾七成課程也設有中文必修科,變相使減少非華語學生修讀專上課程的機會。

她又形容少數族裔的「升學階梯」不存在,在少數族裔可修讀的英語課程中,學歷較高的資歷架構級別三課程(包括基礎文憑、中專教育文憑、毅進文憑等)只有19個,認受性較高的毅進文憑更僅以中文開辦,批評少數族裔成績越弱,選擇就越狹窄;她又批評學生不能按照興趣選科。

《尋找張子岱》首映:重尋香港足球歷史

(獨媒特約報導)近月,香港足球員外闖的消息連番報喜,先有歐陽耀沖外闖葡甲;後有香港女足代表隊成員獲日乙球隊合約,成為香港女子足球史上首批外流球員。然而,香港足球員外闖其實非新鮮事。首位外流的華人球員張子岱,在55年前已加盟當時英格蘭頂級聯賽球隊黑池,而且更取得入波,成為唯一在英格蘭頂級聯賽取得入球的香港球員。

張子岱的事跡雖令人動容,惟現有的紀錄卻非常不足及單一,於是激起英國留學生陳寬敏展開一段「尋找張子岱」的旅程,並以此為題製成紀錄片作公開放映,希望透過親身追尋這位一代球王的足跡,填補這段蒼白的香港足球歷史。

首場放映會於日前(8月8日)在灣仔香港故事館舉行,未到正式放映時間,館門外已聚集一班引頸以待的球迷及街坊。到正式放映時,觀眾已有約40人,部份觀眾更不惜駐足街上觀賞。影片紀錄了導演陳寛敏走訪香港及英國黑池兩地的訪問,除張子岱及張子慧(張子岱之弟)的現身說法外,亦包括昔日黑池隊友及球迷對張子岱的評價及看法,令外界可從更多角度認識張子岱外流時的點滴。影片放映之後更設有座談會,讓導演與一眾觀眾互相交流對香港足球的看法,探討本地足球的歷史。

陳寛敏:香港對於足球保存非常差

禁室培肉

圖:保加利亞小麥飯(Bulgur Pilaf)

大概是近三五年的事,我越來越少吃肉,雖然還未完全成為一個素食者,但最近我的動力和努力都加強了不少。

小時候認識的「正常」飲食,是有米飯、有菜、有肉,豐富一點的時候還有魚、有湯和甜品,食材是從街市買回來,從沒認真想過食材真正的源頭,一來「食材」這個名字是死物,二來即使發揮一點想像力,也只會想到米和菜從田裡來、肉從農場來、魚從海裡來,很概括很童話式的想像。

拆同德大押 黃秋生斥白痴 學者稱歷史價值被低估

(獨媒特約報導)全港碩果僅存的街角式單棟大押同德大押,業主正進行清拆工程,發展局已表明不考慮列為暫定古蹟。黃秋生在面書留言,斥清拆決定白痴,香港最終只會「得番幾塊路牌」。有學者稱評級時忽略了大押在香港押業的歷史價值。

逾80年歷史的同德大押,位於灣仔馬師道及軒尼詩道交界,業主早前獲批重建為23層高商廈。發展局稱古蹟辦曾先後四次與業主商討保育方案不果,並稱大押為三級歷史建築,故不考慮列為暫定古蹟。

藝人黃秋生在面書留言,稱拆同德大押決定白痴,香港最終只會剩下「幾塊路牌」:

「唔係呀?拆同德押?不如拆鳩咗個灣仔佢啦,邊個白鳩痴决定?自毁長城。算啦,冇架啦,香港得番幾塊路牌。我都諗下走人啦……換咗個殼,冇咗個精神,有Q用咩。」

書介:剪影香港史——《藍天樹下》

新界村校的歷史,就像個流浪兒的故事,成長過程充滿不幸。五十年代初,因為戰後嬰兒潮的出現,加上大量難民從中國內地湧入香港。政府為了應付教育需要,便容許九龍區的徙置大廈開設天臺學校,新界呢,也大量建下一所所的村校,讓這裡生活的村民,只需出村口就能讀書,不用山長水遠出市區。然而到了我們這一代,村校聚集的,不再是彼此相識的鄰居,而是新移民和區內成績欠佳的學生,村校已變成了精英社會淘汰人才後的收容所。 2000年之後,教統局推出「統整政策」,宣佈新界大部分的村校一一被殺,從此,鄉校幾乎在教育界銷聲匿跡。

然而史實卻不容許村校的價值輕易被遺忘,因此今年夏初,出身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羅慧燕,決定出版這本《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透過蒐集香港鄉村學校的文化,訪問不同人士,有系統的梳理出較完整的村校發展史,從村校這些教學方法、校園環境、語言、習俗等方面,都可發現,村校的歷史原來如此的悠遠流長。

從明代說起

【地區政治系列】專訪民主黨劉子傑:重奪區議會撥款是改革的第一步

(獨媒特約報導)區議會選舉將在11月舉行,其中今屆將會取消委任議員制度,而葵青一直被視為泛民主派的橋頭堡,泛民能否「重奪」區議會,葵青區是一大據點。民主黨目前在葵青區有八席,連同街工及其他獨立議員共佔十五席。去屆在青發選區落敗的劉子傑積極考慮捲土重來,他不滿在建制派把持下的區議會令香港人愈來愈蠢,而用作地區行政發展的撥款更竟用作「開開心心茶聚」。

劉子傑和其他大部分民主黨「乳鴿」一樣,都是由「地區」做起。他在2002年加入民主黨做義工,及後在2008年成為李永達的選舉職員,大學畢業後加入成為全職職員,2009年到現在都是議員助理和在地區辦事處工作;一切看似很自然,但劉的家人對他搞政治甚為反對:「好人好姐做咩要搞呢啲呢」。劉表示他的家人在去屆競選時也有落區助選,在了解他的實質工作後,態度有所轉變。

地區工作無得嗌攰

人民力量在2011年發起票債票償行動,狙擊民主黨及民協成員,當時有三名民主黨參選人因得票有所不及而落選;劉子傑是「受害者」之一。劉子傑得票為1817票,人民力量的陳裕民則391票,潘小屏以2101票勝出。他對四年前的情況歷歷在目,當時街市的燒臘店東主更送乳鴿予潘小屏,而人民力量的參選人陳裕民更說「一起食乳鴿啦」。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25
  •  2326
  •  2327
  •  2328
  • 2329
  •  2330
  •  2331
  •  2332
  •  233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