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融樂會公佈《探討香港少數族裔於本地就讀專上教育機會的研究報告》,發現不少專上課程均要求報讀學生以中文修讀課程或用中文面試,少數族裔縱使達到成績要求,亦未能就讀心儀課程。融樂會批評政府的教育出路規劃忽略非華語學生的需要,促政府長遠而言應完善符合非華語學生需要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公平的評核機會。
融樂會於今年六至七月期間,以電話或電郵查詢了553個專上教育課程有關少數族裔修讀課程的入學安排及課程內容,並獲257個課程回應。
非華語學生修讀專上課程的機會減少
該會研究主任葉皓羚指非不少課程以中文教學或具中文必修科目,例如逾七成課程不適合完全不懂中文的學生,亦有一半課程不適合沒有讀寫能力的非華語學生,逾四成的課堂更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在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課程中,逾七成課程也設有中文必修科,變相使減少非華語學生修讀專上課程的機會。
她又形容少數族裔的「升學階梯」不存在,在少數族裔可修讀的英語課程中,學歷較高的資歷架構級別三課程(包括基礎文憑、中專教育文憑、毅進文憑等)只有19個,認受性較高的毅進文憑更僅以中文開辦,批評少數族裔成績越弱,選擇就越狹窄;她又批評學生不能按照興趣選科。
當局於2014年施政報告時曾表示,會全面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讓非華語學生根據自己的志向和中文語文能力選擇不同的學習途徑。另外,非華語學生亦可以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及普通教育文憑(GCE)中文卷代替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考試,獲國際認可,並在報讀本地專上院校或大學時獲接受為其他中國語文科資歷。然而,研究同時發現30間院校中,只有兩成院校會在官方網頁上列明接受「其他中國語文科資歷」為最低入學要求,約一成院校更表示不會接受。
學生受不公平待遇
沒有中文讀寫能力、在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中考獲B級成績的 Zahid 表示自己文憑試後報讀了兩間專上學院的社會工作專上課程。然而面試不但以中文進行,學校職員亦指課程以廣東話授課,只有教學材料以英文編寫;另一間課程要求學生需實習,惟所有實習機構都以中文溝通。最終他被迫改讀另一市場學副學士課程。
另一名考獲英文5級、數學4級學生 Bibek 亦指自己在接獲心儀學士課程的面試邀請後曾致函學校解釋,希望能獲酌情安排以英文面試,但學校卻沒有回覆,最終只能就讀另一副學士課程。融樂會補充指,該學校在官方網頁中列明會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廣東話增潤課程,但入學面試卻以中文進行。
葉皓羚批評課程的教學材料、教學語言及面試的語言要求均不連貫,縱使以英文作教學語言的課程,仍有約兩成課程以中文面試,增加非華語學生入讀難度。她又批評部份不在聯招院校內的院校都沒有清晰列明其他中文科的計分方法或會否對少數族裔作任何調適等資訊,一部分院校甚至不提供實際教學語言,使學生無從安排選科策略。 2014/15學年起政府增加兩倍學校的撥款額以協助學梯實施「中文課程第二學習架構」,但她批評主流學校的少數族裔資源,其教材配套、教師資源仍未能配合,促政府提供清晰指引,避免學校各自為政,程度不一。
總幹事張鳳美強調,長遠而言非華語學生應在有濃厚中文語言環境下學習,目前大部份少數族裔都在指定學校就讀,校內逾九成為少數族裔,不利少數族裔學習中文,而畢業後亦沒有進修中文的機會;她質疑政府「有英語進修課程卻沒有中文進修課程」。
融樂會促教育局完善以上專上教育機制的漏洞,並鼓勵院校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進修機會;又要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批核申辦的政府資助及自資課程時應確保院校有一套錄取非華語學生的清晰指引,並公開列明對其他中文成績的要求,統一發放資訊。
記者:劉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