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特約報導)土地正義聯盟及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多個關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及住屋的團體,今早突發擊闖入粉嶺高球場,他們批評政府土地分配不公,促政府收回年租僅1,000元的高球場,興建可負擔的房屋。去年有團體曾提出,收回高球場發展以替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則稱「不可行」。
(獨媒特約報導)土地正義聯盟及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多個關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及住屋的團體,今早突發擊闖入粉嶺高球場,他們批評政府土地分配不公,促政府收回年租僅1,000元的高球場,興建可負擔的房屋。去年有團體曾提出,收回高球場發展以替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則稱「不可行」。
文: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
一間顧問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指電車佔用中區3成路面,要求刪除範圍道路內的「電車」用途字眼,逐步淘汰電車。全港只有163架的電車被視為佔路元兇,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顧問報告是基於怎樣的計算方法而得出此結論。
香港地球之友和科技大學在五月公布過一個有關電車的研究報告,發現中環德輔道中下午繁忙時間私家車佔了逾4成,專營巴士只佔2成多,電車更只是佔4.5%。但載客效率卻成反比。私家車在下午6時至7時共佔用路面1,043米,但乘客量只得418人。相反專營巴士佔用路面長度雖然比私家車多出接近1倍,但載客量卻有7486人,比私家車多出18倍。若以每米車長所載乘客量作計算,電車和巴士平均每米載3.9人次,比私家車和的士的0.4人次多接近9倍。誰是路霸,顯而易見。
電車歷史超過100年,收費最廉宜、也是香港少有零排放的路面集體運輸工具。但近年面臨的挑戰卻愈來愈大,車程增加,空氣質素惡化,令乘客流失。
3年前,人稱「信哥」的梁日信,在新田種出粒粒飽滿的油粘米,一時間令港人讚歎「原來香港地都種到米!」3年後,農舍面對收地壓力,黃金稻田難敵黃金,信哥被迫放棄種米,連農舍的寵物豬亦無奈送人。但這個積極樂天的農夫,仍呼籲大家8月下旬一同參與收割最後一造的本地元朗米。
青綠色的稻田漸漸變成金黃色,站在稻田邊的信哥打響大鐵鑼,「噹!噹!」原本隱伏的禾花雀成群飛回樹上。信哥是本地僅有的元朗米農,他大讚今年所種的油粘米比往年更佳,用來煮粥流出甘香米油,分外可口。他分享秘訣是用拖拉機將稻田的泥漿混和得當,令稻米吸飽泥土中的營養,再加上悉心預備的天然肥料,包括荷蘭雞屎肥、花生灰、茶籽粉等。稻田無化學農藥,信哥於是每日親手將被蟲蛀的枯稻摘去。然而,任農夫如何落力,稻米如何飽滿,好米還是不敵利益。
上星期一,信哥接獲自稱業權人寄來的法庭傳票,要求他盡快搬離農舍。信哥表示,農莊去年已被人釘上收地告示牌,今年7月尾時,對方曾派人到場測量。他自言已打定輸數,相信農舍難逃收地厄運。大感失落的信哥早前無奈將農舍所養的400斤竉物豬送人,而小狗及10多隻小貓將跟隨信哥一同搬走,一班「農友」共同進退。
(獨媒特約報導)上世紀香港足球曾經盛極一時,有「遠東足球王國」的美譽,足球名將如「大頭仔」胡國雄、「尹佬」尹志強、「四盤腳」姚卓然等名字家傳戶曉。《運動公社》星期五邀請了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又是資深球迷的馬嶽教授與《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作者李峻嶸,為大家講解及分享大陸易主後香港足球如何受左右派別政治影響,還有香港處於上世紀冷戰格局下的獨特地位。
李峻嶸:50至60年代的左右之爭
李峻嶸指香港因為被英國殖民,當英國發展現代足球後,香港自然比其他亞洲國家更早起步。早期香港足球不乏華洋對抗的意味,但隨著香港華將足球水準上升,在港洋人漸漸不敵,故本地球壇一直是華將與華人足球會主導。大陸易手後,中華民國遷台,由於當時香港商界及投資球隊的商人普遍同情國民黨,故50年代國民黨仍然能夠徵召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參加亞洲盃或世界盃等國際足球賽事。
1959年香港和中華民國的足球代表隊為競逐亞洲杯決賽週參賽資格而同場較量,一度引起香港左右派別尷尬。李峻嶸解釋指,足球作為凝聚民心的手段,中華民國能以此穩定東南亞華僑的歸屬感。
編按:土地正義聯盟執委葉寶琳與另外兩名示威者,被指去年6月6日強行闖入立法會,被裁定違反立法會的行政指令罪名成立,本文為葉寶琳寫於裁決之後。
我與張漢賢及黃根源,今日在東區裁判法院被裁定違反立法會的行政指令罪名成立,法官將案押後至本月28日下午二時半判刑,期間會等候感化官背景報告和社會服務令報告。(案件編號:ESCC3350/2014)
判決後我希望提出幾個問題:
1. 立法會可有召警入立法會的指引?
裁判官強調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因此立法會權力是需要重視,本人當然認同這觀點,但按多位證人在庭上確認,案發的2014年的立法會並沒有任何召喚警察進入立法會範圍協助的指引,即是什麼條件下立會保安才可尋求警察協助呢?當年並沒有任何要求,只是秘書處和立法會主席和內務委員會主席商議後就可召警到場。這豈會是尊重三權分立的做法?公眾現時無從得知最新指引為何,本人認為立會秘書處實在有需要公開相關指引,以確保三權分立之基礎。
2. 立法會內可有示威自由?
圖:坪洲聖家路大樹.樹人共生 facebook 專頁
(獨媒特約報導)離島地政處擬於下星期二砍伐坪洲聖家路大朴樹,環保觸覺、中西區區議會許智峯及雷霆救樹行動等多個團體今早到離島地政處抗議。環保觸覺譚凱邦表示會盡力斡旋「避免兵戎相見」,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指他會以身擋樹,直到香港有完善樹木法為止。當區區議員曾秀好則指,官員曾口頭向她承諾不會斬樹,但未收到正式書面通知,她要求當局擱置行動。
對於坪洲斬樹的決定,環保觸覺譚凱邦批評地政處指大樹「有潛在危險」理據不足,但實際危險程度、樹木健康情況等均未向公眾交代,指大樹是陪伴坪洲居民多年的集體回憶,批評政府部門「斬得就斬,以圖一了百了。」。今日亦有參與示威的樹藝師馬經綸曾實地視察,指該朴樹十分健康,見不到任何明顯的傷痕缺陷之餘,亦沒有真菌感染,樹後的護土牆完整,泥土亦沒有出現龜裂,主力支撐根無結構問題,顯示樹木十分健康,僅為「中等風險」,沒有即時倒塌的危險。他質疑地政處評估樹木須斬砍的決定,指只須適當修剪便可原地保育。
(獨媒特約報導)西貢區議會社區重點項目委員會今日續討論迫遷普賢佛院,以2,300萬改建為風物資料館。佛院主持到場抗議,指保留佛院可延續調景嶺歷史,西貢民政事務專員蕭慕蓮則指前調景嶺居民也支持風物館計劃,並指佛院規模細少低調,著記者接觸真正的居民。
西貢區議會原定於7月31日舉行的社區重點項目委員會會議,因主席吳仕福離港而延期至8月14日。在會前,普賢佛院主持劉建國等到場抗議,表示每年踏入7月佛院均有法事,但因佛院被收地,惟有轉到區議會設壇祭拜。出席會議的西貢民政事務專員蕭慕蓮在會上指,許多前調景嶺村居民歡迎風物資料館計劃,獨立委任議員陳權軍支持「項目盡快去做」,又指有區議員對人開空頭支票,令項目一再受阻。
圖:uber facebook 專頁
文:前線科技人員/宋安來
Uber 是否合法,民間仍然是眾說紛紜,但執法部門已經急不及待「放蛇拉人」,企圖制止 Uber 模式在香港發展 [1]。爭議勢必進入司法程序,而座擁 500 億資金的 Uber 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其律師團隊早已摩拳擦掌,等待「法庭見」的一刻,他們已發短訊通知所有司機,無論如何會提供全面法律支援 [2][3]。
問題的根源,是《道路交通條例》第 52 條,禁止私家車取酬載客,以確保的士為唯一合法的點對點公共交通工具。Uber 是否違例,只能待法庭判決。但政府絕對有權修例,合法化 Uber 模式以助市場健康發展。只是政府一直以來拒絕開放市場,認為透過發牌制度進行嚴格監管,市民才會得到理想服務,但這想法是否依然正確?
科技令的士發牌制度失去原有優勢
過去因為未有流動互聯網,在路邊「截的士」差不多是唯一找車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又真的要配合發牌制度的嚴格監管才能運作良好。監管有幾個目的:一、按錶收費,因為乘客無法量度路線的實際距離;二、劃一標準服務,因為乘客無可能在街上比較不同車款,更無從得知司機的服務質素;三、限制的士數目,因為如果的士太多,便會出現大量空車「兜客」,浪費路面資源。
致各位支持的朋友︰
尊重歷史立即停工 等待覆核同德押評級
感謝二千多位聯署的朋友及香港市民,支持保留八十年歷史的同德押。負責歷史建築評級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從善如流,聆聽專家和市民的意見,並考慮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研究,重新覆核同德押的歷史評級。
古諮會正待重新覆核同德押的歷史評級之際,清拆工程依然繼續,完全無視保育政策和民意,亦是踐踏歷史古蹟的行徑。發展商德成置業早前甚至不惜凌晨一時趕工,企圖盡快毀屍滅迹。過去二星期工程已破壞建築物的內部裝飾、外牆和鐵窗,清拆牌匾,有可能破壞歷史和建築價值,影響同德押的歷史評級。
現時工程主要打通部份室外圍欄及大押招牌,以興建合乎屋宇署要求的圍街板。現場情況所見,圍街板及應力頂(propping)未完成,極可能未取得屋宇署的開工紙(consent to the commencement of demolition works),而在取得開工紙前,屋宇署會先審視有關申請人是否已完全滿足古蹟辦的保育要求. 有關保育方案亦會按古蹟評級而有所不同,例如要求保留的有關部件或內部文物(門窗、牌匾)。現時評級未明情況下,發展局應命令屋宇署立即暫停清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