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獨媒特約報導)在月底人大常委召開會議前夕,中央有連番動作,有消息傳出中央要求特首參選人要取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支持才能出閘正式成為候選人,而提委會的組成將參照現時特首選舉委員會的四大界別。學聯及學民思潮均認為提名門檻設於過半數是太高,不可接受;佔中發起人陳健民亦指絕不符合國際標準。

另一方面,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將會在星期五開始,在政府總部分四批與泛民會面,首先會面的是手執6票的民主黨。「泛民飯盒會」今下午隨即作出回應,成員表示願意會面,希望透過張曉明向北京直接表達香港人要求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方案,期望人大勿「框得太死」,「用時間換空間」,容許泛民與政府就政改再作討論。不過,接近傍晚時份,再有政府消息人士「放風」,指若2017政改方案不獲通過,未來10年內再難啟動政改。

泛民會晤張曉明 望持續溝通

港鐵自2012年起於「沙田至中環綫」土瓜灣站地盤展開工程,掘出過千件千年歷史,屬宋、元時期古蹟文物,根據多方面考古、歷史專家評定後,是次發掘可被視為「香港有史以來最重要發掘」之一,可間接印證當年南宋末年兩位皇帝來港的歷史環境,極大機會屬香港有史以來最具價值的文物發現。

考古調查預計九月底完成,但港鐵與古蹟辦、古諮會、發展局之間互相推搪,無論是公佈訊息或保育責任均沒有清晣明確的安排,法律上唯一可以制止慘案發生的官員是發展局局長兼古物事務監督陳茂波,信誓旦旦說「古蹟保育優於工程需要」,但至未聞他發出任何具體指示。因此,古蹟辦至今一直沿用「搶救發掘」的思維,批准港鐵在「完成考古」(即移走古蹟)後的地盤復工,並單純以工程發展主導考古工作,扼殺原址保育的可能性。

由去年發掘出聖山遺蹟至今已逾一年半,港鐵及古蹟辦從未草擬文物保育設計研究方案供社會討論,港鐵更一直關上大門,多次拒絕與行動組就事件商討的邀請。針對處方的不足,本組特意與學者、歷史系學生、工程師等,設計民間保育方案作出建議,盼與古蹟辦持續溝通直至原址保育方案得以落實。今天將就下列議程繼續會議:

  • 符合保育要求的工程設計框架(包括港鐵的工程可行性研究)
  • 目前須採取的步驟(包括考古方式、諮詢安排、施工安排等)以確保古蹟得以全面保育

八月底全國人大將決定香港特首普選框架,佔中行動也將一觸即發。建制派議員與民間團體,一面替中央政府的「愛國愛港」建立正當性,另一面以香港社會穩定為由打壓抹黑佔中,近日代表作便是「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與反佔中連署。但是,當雙方爭論不斷圍繞在普選方案「真假」的法律細節、佔中手段係「暴力非暴力」與否、「佔中反佔中」立場等問題打轉,其目的與效果就是模糊這些爭議背後的關鍵問題:究竟香港的政治希望走向怎麼樣的民主?其基礎又是什麼?所以,如朱凱迪〈佔中之後〉一文呼籲,佔中之後香港民主運動不是繼續與北京政府的圈套糾纏,反而應要「發展更深化的本土民主論述」。不過,發展更深化的香港本土民主論述的基礎與方向為何?

(獨媒特約報導)位於大嶼山北部的東涌,原稱東西涌,是為了配合機場發展而打造出來的「後援城市」新市鎮。最近,政府提出東涌發展計劃第三期,加上機場擬建第三條跑道,東涌未來發展、土地利用與規劃重新被討論關注。在討論這些計劃為東涌和大嶼山帶來怎樣的衝擊時,除了購物商場東薈城、大嶼山生態和旅遊景點,我們到底對於東涌本身有多少了解? 「橫街小店」發起「東西涌四圍貢」導賞團,帶大家走入東涌,實地了解東涌生活情況,認識社區文化和發展,思索東涌未來出路。

行入社區 重新建立關係

大嶼山不僅是香港境內最大的島嶼,還是中國境內第六大島嶼,在香港土地漸飽和、政府急欲開發新用地下,大嶼山自然成爲發展、開發的目標。「大嶼山山多,有大東山,鳳凰山,不能動,就唯有向海開刀。」導賞團領隊浩盈說。浩盈是「橫街小店」成員,因看不慣社區被大商場連鎖店壟斷,城市空間漸單一化,她站出來讓更多人認識社區,重新建立社區關係。導賞團特意採用步行的方式,「『行』好有意思,可以親身接觸、感受一個社區,比起其他方式更令人動容。東涌好多地方都是填海填出來的,『行』就可以感受到土地因填海而產生的變化。」

機場是問題來源 古跡也被逼遷

圖:蔡博藝(左)和陳為廷。

(獨媒特約報導)台灣有大陸學生參選學生會,還得到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表態支持,這在台灣頓成新聞。同時,作為香港人,我們亦會問,為何在香港很少看到這種與大陸學生的互動?

與國籍有關還是無關?

淡江大學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於上星期公布學生會正副會長補選名單,有兩組參選人。由於中選會在補選公告中增設「國籍」一欄,明確標示其中一組由兩名陸生(在台灣留學的中國大陸學生)及一名台生合組參選,被指有歧視陸生之嫌,引起廣泛討論。有評論擔心,容許陸生加入學生會工作會令大學「染紅」,亦有人認為學生會為同學服務,與國籍無關。

是次補選首次有中國籍學生參選,在台留學的陸生蔡博藝參選會長一職,姚遠鳴則參選蘭陽校園副會長,與另一名台生張國軒合組參選是次的學生會補選。他們以「捍衛學生權益」、「鼓勵社會參與」、「打破黑箱會議」等旗號角逐學生會,要求校方直播校務會議、將學生民意納入決策考慮,為同學爭取最大的權益。

蔡博藝:我正青春

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要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成為不小的新聞。

這個問題就像此前的陸生健保,乃至從中國來的外籍配偶的身分一樣,都對台灣這個政治社群的構成提出了新挑戰。

陳為廷在臉書上說的很好,蔡博藝作為淡江學生,當然有權利參選會長。

而要論她的能力與資格,她創辦並參加淡江的異議性社團,參與台灣諸多社會運動從反媒體壟斷到太陽花學運;她關注校內學生權益,此次參選並提出諸多關於學生權益的重要政見,所以陳為廷和不少學運學生都支持她參選。當然她是不是最適任會長,沒有人可以決定,只有淡江的學生。

蔡博藝是屬於陸生元年( 2011年)的學生。他們是許多台灣學生第一批真正一起上課、一起玩樂、一起搞社運運,甚至談起戀愛的中國青年。台灣學生透過他們認識到了不是既定印象中的,也不是台灣媒體上被呈現的中國。而兩岸青年彼此間有許多屬於同世代(90後)、同屬於青春期年輕人的慾望與躁動,但是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這些對他們彼此都彌足珍貴。

大學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青年文學獎協會、學苑、港大學生會、學聯,這四年間闖進過不同學生組織,方發現大學生活其實可以如此斑斕。不用終日埋首書案,亦不需只顧在蘭桂坊夜夜笙歌,同樣可以過得很精彩。

新鮮人,你又打算在這四年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我Year 1時試過做記者捕捉校園內、社會上的每個光怪陸離之景,同時會試驗文學究竟可以在院校推得有多遠;Year 2在學生會選擇了外務的路向,就是愈加希望為社會不平之事疾呼;Year 3留在學聯,正正是因為眼見香港處於動盪之年,政改終局牽涉我們父母、自身同輩、下一代往後數十年的生命旅程。在這幾年間參與公民社會的互動,為我生命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

新鮮人,四年很短,你又打算做一個怎樣的大學生?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軌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屬獨一無二的人。但去想想問問自己,四年後自己想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或許才可以稍微在四年中不致迷失。這不是單單言說賺錢養家或取得專業degree。而是在拋開金錢、局限以外,你到底現在、和未來,你到底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獨媒特約報導)環境諮詢委員會今日開始公開審議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的環評報告,是日會議先討論中華白海豚生態、漁業、空氣質素、噪音等問題,報告一旦獲通過,工程將可隨時上馬。多個環團包括香港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環保觸覺、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綠色和平及綠領行動於會議開始前,向環諮會環評小組主席遞交請願信,批評報告粗疏,低估工程對於噪音、臭氧及白海豚的影響,要求環諮會謹慎把關,勿淪爲橡皮圖章。會上機管局提出額外措施減少對白海豚影響,但環團認為成效不大。

獨媒記者原擬進入會議廳旁聽,但環境局及環保署高級新聞主任陳玉玲以空間有限、只容許主流媒體進入為由,拒絕讓獨媒記者内進採訪,多名主流媒體攝影記者亦被拒内進。

環團遞請願信 促否決環評報告

會議開始前,多個環團到場請願,要求環諮會嚴緊把關,否決報告。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席陳錦卓表示報告錯漏百出,希望環諮會為香港的空氣、海洋及海豚把關。

「燕京學堂」事件,是一次學運嗎?相信直接參與的人都會矢口否認。「靜園聲音」的組織者說:「這也不算運動,運動這詞太敏感,就是活動吧。」

就設立「燕京學堂」所引起的廣泛爭議,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說:「北大的傳統就是民主。如果沒有這樣的熱烈討論,就不是北大了。」對此,那些質疑或反對該項目、但卻被決策程序排除在外的師生校友,恐怕只能無奈無語。

「燕京學堂」是北大新近推出的教研機構,主要面向境外招生,提供精英化的一年制「中國學」碩士學位,原定選址主校園核心地帶的靜園六院。這個「超級學院」於今年五月啟動,師生事前多不知情。其後該項目在學科與課程設置、教育公平、建築保育、校園公共空間等方面,均遭強烈質疑。高峰楓、蘇薇星、毛亮等北大教師已公開撰文提出異議,著名校友學者甘陽、劉小楓也聯名發表長文反對。

財政司長曾俊華最近用了「完美的風暴」這個名詞來形容香港可能面對的威脅。我首次從新聞報導聽到時,心頭不禁為之一震。一個保守派建制派的自由經濟擁護者竟然也用上了這個名詞,可知情況已經嚴重到什麼地步!

事實當然是,踏進廿一世紀不久,一些科學家已經用「完美的風暴」(Perfect Storm)來形容人類面對的挑戰。這個名詞是借用氣象學家的術語,意即在各種有利條件的偶然組合之下,大自然可以產生駭人的超強風暴。(荷里活2007年一齣同名電影便用上了這個概念。)而按照科學家的分析,隨著全球工業化和經濟增長不絕,物資的消耗、垃圾的製造和環境的污染已經達到了地球不勝負荷的地步。一個「完美的風暴」正在醞釀,如果我們不及早阻止的話,勢必導致災難。

更具體地說,二氧化碳排放(每年達一百億噸!)所導致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包括特大的水災、旱災、風災和山火等)、生態環境不斷受到的破壞(包括雨林摧毀、海洋濫捕和土壤貧脊化)、以及石油被瘋狂地開採因而很快接近耗盡(全球每日消耗九千萬桶!單是美國便已佔了一千九百萬桶!),將很快引至能源危機以及糧食生產和淡水資源出現短缺。到時世界各地會出現激烈的資源爭奪,甚至爆發「氣候戰爭」和出現大量「氣候難民」。國際秩序將會因此而崩潰。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586
  •  2587
  •  2588
  •  2589
  • 2590
  •  2591
  •  2592
  •  2593
  •  259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