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蔡博藝(左)和陳為廷。
(獨媒特約報導)台灣有大陸學生參選學生會,還得到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表態支持,這在台灣頓成新聞。同時,作為香港人,我們亦會問,為何在香港很少看到這種與大陸學生的互動?
與國籍有關還是無關?
淡江大學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於上星期公布學生會正副會長補選名單,有兩組參選人。由於中選會在補選公告中增設「國籍」一欄,明確標示其中一組由兩名陸生(在台灣留學的中國大陸學生)及一名台生合組參選,被指有歧視陸生之嫌,引起廣泛討論。有評論擔心,容許陸生加入學生會工作會令大學「染紅」,亦有人認為學生會為同學服務,與國籍無關。
是次補選首次有中國籍學生參選,在台留學的陸生蔡博藝參選會長一職,姚遠鳴則參選蘭陽校園副會長,與另一名台生張國軒合組參選是次的學生會補選。他們以「捍衛學生權益」、「鼓勵社會參與」、「打破黑箱會議」等旗號角逐學生會,要求校方直播校務會議、將學生民意納入決策考慮,為同學爭取最大的權益。
蔡博藝:我正青春
蔡博藝是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四年級生,四年前由浙江初到台灣,也是第一批由大陸來台留學的本科生。她曾出版過一本名為《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第一屆陸生來臺求學記事》的書。四年間,她參與了不少社會運動,包括六四集會、「太陽花學運」等,亦多次自發爭取及維護校內學生權益,與校方周旋。她曾經在網誌直言「很少遇到對於政治有自己看法的台灣同學」,希望透過參選學生會,喚起同學參與社會運動。
台灣淡江大學五月的學生會正副會長選舉因投票率不足15%最低門檻,需要展開補選程序,日前公布的補選名單,陸生蔡博藝參選會長一職,又因中選委一反慣例,於補選公告增設「國籍」一欄,更以國旗為標示,引發熱烈討論。《自由時報》引述中選會主席陳彥甫指增加「國籍」一欄只為引起學生關注、提高投票率。台灣學運領袖陳為廷則在Facebook指蔡博藝在台灣的公共參與比很多台灣人多,而且凡有學籍的學生都有資格參選會長一職,公開表示「我支持蔡博藝參選學生會長」,事實上,他們之前也早已認識,多番交流。
台灣評論人兼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張鐵志在台灣《蘋果日報》上撰文指出:「台灣的確難以逃避與中國大陸互動,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建立怎麼樣的互動架構,必須更了解中國的國家戰略與社會現實,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各種『中國』標籤在台灣內部中的複雜性:在校園中有大陸學生,在社會中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配偶,而這些群體都應該具有做為社群成員合理和平等的權益,甚至基於他們的身分參與公共事務,而不能被我們對中國的恐懼與擔憂所歧視與排斥。」
香港有中聯辦,台灣沒有!
台灣這次大陸學生參選學生會,體現出與大陸學生的互動要健康得很多,香港免不了濃罩在「赤色疑團」。過去幾年,大陸在港學生參選學生會,鮮有得到學運份子支持。例如,2011年11月,嶺南大學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燎聲」,候選主席廖維懿在參選期間向閣員承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導致閣員產生不信任情緒,候選內閣解散。同時,亦有報導多間院校學生會閣員中有共青團成員,形成恐懼。
造成這種情況,不能說是香港偏見台灣開明,而是與中港關係與中台關係不同有關。簡單來說,香港有中聯辦,台灣沒有。中聯辦一方面會在香港監視在港陸生,不少持異見的陸生不敢高調參與政治活動,包括六四晚會及七一遊行,以及跟泛民親近的學生或民間團體。同時,中聯辦亦協助組織內地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吸納陸生中的活躍份子。而且,中聯辦有在大小事務上插手控制香港,造成香港社運界及泛民人士的反感及抗拒。像蔡博藝這樣的學生,很難在香港高調現身,而像陳為廷這樣的香港學運份子,對大陸學生參選學生會,恐怕亦是疑慮多於歡迎。
如何突破框框,找到合理與平等的方式面對大陸學生在香港的公共參與,香港學界以至社會大概還是有不少疑惑。
文:葉蔭聰、陳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