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歡迎蔡博藝參選學生會長

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要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成為不小的新聞。

這個問題就像此前的陸生健保,乃至從中國來的外籍配偶的身分一樣,都對台灣這個政治社群的構成提出了新挑戰。

陳為廷在臉書上說的很好,蔡博藝作為淡江學生,當然有權利參選會長。

而要論她的能力與資格,她創辦並參加淡江的異議性社團,參與台灣諸多社會運動從反媒體壟斷到太陽花學運;她關注校內學生權益,此次參選並提出諸多關於學生權益的重要政見,所以陳為廷和不少學運學生都支持她參選。當然她是不是最適任會長,沒有人可以決定,只有淡江的學生。

蔡博藝是屬於陸生元年( 2011年)的學生。他們是許多台灣學生第一批真正一起上課、一起玩樂、一起搞社運運,甚至談起戀愛的中國青年。台灣學生透過他們認識到了不是既定印象中的,也不是台灣媒體上被呈現的中國。而兩岸青年彼此間有許多屬於同世代(90後)、同屬於青春期年輕人的慾望與躁動,但是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這些對他們彼此都彌足珍貴。

對這些陸生來說,他們透過在台灣的真實生活,一步步地認識這裡複雜的美麗與黑暗(比如蔡博藝在太陽花學運過程中行政院抗爭現場感受到了國家暴力),他們或許會感到陌生與震驚,但他們將更理解台灣人的思維與情緒,看到兩岸之間更細緻與深層的差異。例如一般中國青年對「台灣獨立」容易有巨大的情緒反彈,但在台灣願意思考的陸生們,即使未必接受這立場,卻可以更理解台灣認同。

而他們會把他們對台灣的認識帶回中國,成為某種意義上兩岸的橋樑──雖然蔡博藝在她之前寫的文章中,表示並不想背負這麼大的歷史包袱,而認為他們陸生只是「不小心翻動了歷史」。但事實上,他們確實身處於一個他們未必意識到的特殊歷史關頭。

尤其,這場校園選舉在後太陽花的台灣社會具有格外意義。太陽花學運的目的是反對服貿,並希望推動公眾對兩岸互動的監督與關注,而不是「反中」。但不可否認的,在太陽花學運過程中,確實滋生了某些恐中的情緒,以致於在學運開始時可能打開了社會對話,但結束後這個對話空間卻可能更封閉。

台灣的確難以逃避與中國互動,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建立怎麼樣的互動架構,必須更了解中國的國家戰略與社會現實,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各種「中國」標籤在台灣內部中的複雜性:在校園中有中國學生,在社會中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配偶,而這些群體都應該具有做為社群成員合理和平等的權益,甚至基於他們的身分參與公共事務,而不能被我們對中國的恐懼與擔憂所歧視與排斥。更何況,一個中國人可能會比一個台灣人更「愛台灣」,而有些台灣人可能更對台灣傷害更大。

問題是,下一個中國學生有沒有可能是北京派來的五毛?當然有可能,北京會希望(也已經)透過各種力量在台灣培養親北京勢力,從台灣的中央到地方,從媒體到宗教。只是,面對對岸的威脅與滲透,我們不應該因為害怕而走向退縮與封閉,而是應該更強化我們的自由和民主體制(例如太陽花學運要求建立兩岸監督協議就是強化民主),因為這才是我們要捍衛與珍惜的價值與制度。

每一次與中國有關的事件,都考驗著台灣民主的堅強與脆弱。我們應該歡迎這個參選學生會長的中國年輕人,並期待在淡江校園中對於學生會長選舉有更多的公共辯論,對如果她(或任何人)當選後的工作,可以持續監督。這也是我們對一個真正民主的期許:民眾有更多的公共參與與討論、掌權者能有更多的資訊公開,權力可以被更多地監督和問責。民主才是台灣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