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作為一名香港市民,我為到香港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而驕傲;作為一名海洋生態學家,我為到香港有稀有的海洋物種,例如中華白海豚和綠海龜而自豪。然而,我們的社會好像不太留意其他物種的存在,甚至漠視了牠們所需要的生存空間和食物。
中華白海豚「希望」的離去,正好反映了我們對海洋生物的無知以及對牠們所帶來的傷害。
我不會談論坊間對「希望」離世的責任歸究於那方,因為無人可以有足夠的認知去斷定把海豚送往人工池是否合適、如何營救牠、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營救牠,更枉論牠是否想被傷害自己的港人營救。反之,我想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在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是否真的有需要在香港的水域大興土木呢?香港以漁港起家,漁業曾經是香港經濟主要的來源之一。今日,我們捨棄了漁港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換來的是一項又一項不能逆轉的填海和超大型基建的工程。美其名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率和滿足市民對房屋的需求,但實際的情況似乎是香港的海域會變得死寂、市民要倚賴在香港水域以外品質不受管制的漁穫、納稅人所繳的稅項支付了「大白象」的工程,以及市民無力支付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上興建的豪宅或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