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離世的反思](/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作為一名香港市民,我為到香港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而驕傲;作為一名海洋生態學家,我為到香港有稀有的海洋物種,例如中華白海豚和綠海龜而自豪。然而,我們的社會好像不太留意其他物種的存在,甚至漠視了牠們所需要的生存空間和食物。
中華白海豚「希望」的離去,正好反映了我們對海洋生物的無知以及對牠們所帶來的傷害。
我不會談論坊間對「希望」離世的責任歸究於那方,因為無人可以有足夠的認知去斷定把海豚送往人工池是否合適、如何營救牠、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營救牠,更枉論牠是否想被傷害自己的港人營救。反之,我想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在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是否真的有需要在香港的水域大興土木呢?香港以漁港起家,漁業曾經是香港經濟主要的來源之一。今日,我們捨棄了漁港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換來的是一項又一項不能逆轉的填海和超大型基建的工程。美其名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率和滿足市民對房屋的需求,但實際的情況似乎是香港的海域會變得死寂、市民要倚賴在香港水域以外品質不受管制的漁穫、納稅人所繳的稅項支付了「大白象」的工程,以及市民無力支付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上興建的豪宅或洋房。
香港欠缺了策略性的發展藍圖,某程這度上這也反映了在位者對香港的發展沒有前瞻性。政府沒有全面認識和評估香港的環境承載力,也沒有展示其創新和有承擔力的方案去確保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卻只予人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感。當政府以填海去提供更多的土地來興建房屋時,在位者卻沒有注意到香港荒置的農地和可發展的棕地合共超過4,000公頃。那麼我們還需要破壞香港的海洋而填海嗎?
「希望」的離開正好讓我們看到繁忙的大嶼山水域所帶來的問題,也彰顯了政府只顧發展而沒有研究大嶼山環境承載力的後果。 特首在香港電台第三台主持的行政長官施政答問節目中提到把大小磨刀洲增闢成海岸公園是作為興建第三條跑道(簡稱「三跑」)的平衡保育和發展的方案,這突顯了特首不明白海水是會流動的道理以及何謂「保育」。
要知道「三跑」、港珠澳大橋、屯門赤鱲角連接路和大小磨刀洲都是位處於同一個水域且距離非常之近。興建大型基建的工程,翻起的瘀泥和沉積物會令水質下降,從而令到魚類和海裡的物種喪失家園甚至死亡。工程所製造的噪音更加會擾亂中華白海豚和江豚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大型船隻更有可能會撞傷或撞死牠們。因為海水是會流動的關係,雖然政府話會把大小磨刀洲增闢成海岸公園,但大型工程令到受污染的水和瘀泥會流入海岸公園是不爭的事實。再者,雖然海豚是被公認為高智商的哺乳類動物,但諷刺的是大小磨刀洲並沒有海豚能看得明白的指示牌,也沒有海豚能聽得明白的廣播去指示牠們留在海岸公園的活動範圍。那麼,試問設立海岸公園的作用及其成效又有多少呢?
香港以生物多樣性和優美的郊野公園見稱。香港也是 《生物多樣性公約》 ( 《公約》) 的締約方, 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本港的《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並於今年中進行公眾諮詢。 政府是有必要認真地檢視本港生物多樣性的現況和保育措施,並且確保本港有10%的海域得以受到保護。倘若我們再不保護香港的水域,香港不但有可能會違反《公約》的細則而成為國際的笑柄,我們的下一代恐怕也再沒有機會觀賞到世界珍貴的中華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