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編輯室周記:從明報事件面對商業傳媒通病

《明報》生變,編輯部前線員工團結一致反對無理更換總編輯,大批前《明報》員工、香港記者協會、各大專院校新聞系系會和市民聲援。與之前《南華早報》新總編輯河蟹李旺陽報導、《信報》抽走「獨眼新聞」稿件和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被調職等事件相比,三間機構的前線員工大部份當沒事發生,工作如常,外界自然撐無可撐。

儘管《明報》編輯記者的團結令人刮目相看,然而,那些選擇沉默的人和組織也許會讓我們對香港新聞業界的主流情況了解更多。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報業公會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至今不發一言。除《蘋果日報》外,絕大部份傳媒只作小篇幅報導,而且傾向淡化事件,譬如以「換老總有新版本」為標題。

淡化事件的理由,不外乎兩點:一是私人機構事務由老闆話事,外人無權置喙,二是報章換總編輯是平常事,談不上整頓,《信報》和《星島日報》早前也換了總編輯云云。那都是典型「港式溫水煮蛙」的辯護方式。香港是特區,不搞暗殺或投獄等高壓手段,控制輿論以統戰傳統慢慢部署,做足包裝,落刀時看起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算成功。

高碳排放的海洋公園,真的保育嗎?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和海洋公園將每年一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海洋公園保育日」,希望增加遊客對野生生態保育的認識。已經是第19屆了,但我從來不覺得海洋公園能教我「保育」知識,而他們營運模式也並非保育。「低碳生活、環保海鮮、海洋垃圾」又做到多少?若計算海洋公園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能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動物園,究竟如何談低碳呢!

高碳排放海洋公園談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環保海鮮、海洋垃圾」是海洋公園三大保育議題,公園推動後兩個議題「環保海鮮、海洋垃圾」尚可接受,對於可能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動物園,低碳生活這議題未免難以說服遊客。

相比各國以海洋為主題公園,香港海洋公園「高遊客密度」及「高困養動物密度」的公園,面積只有17公頃,整年入場人數達7百70萬人,困養動物超過12173頭,香港身處亞熱帶地區,一邊要開盡冷氣將展館化身為北極、南極、四川等地,確保企鵝、北海獅、斑海豹、熊貓等等動物能健康地困養;那邊箱也要開盡暖氣保持熱帶雨林的温度及濕度,耗電量應該是亞洲之冠,碳排放非常高。

海洋公園保育日:一邊執垃圾一邊盜取海洋動物

今日,一月十一日,是「海洋公園保育日」,我們知道,這是海洋公園近年受到動物保育團體壓力的結果,正如近月重新編排的「海洋劇場」一樣,但這種以保育為名的活動,是加強了保護動物的教育宣傳,還是透過這種的方式,糊模了更關鍵的議題呢?

像重新編排的「海洋劇場」,其中最明顯的環節,是簡單介紹海豚的日常習性飲食習慣,以及教育入場觀眾要保護海洋及海灘清潔。當然,保育海洋的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只要人們能好好保護海洋,不亂掉垃圾,對生活在海洋裡的大小生物,當然是好。然而,保護海洋動物,僅此而已?又或是,海洋公園一邊宣傳不要在海洋掉垃圾,卻一邊間接或直接在海洋盜取偷取海洋動物,強迫牠們進入園內表演及展示,使海洋動物家破人亡之餘,也要牠們一輩子困在小魚缸中!這是那門子的海洋保育教育?!

「築福香港」是梁振英政府的蛇齋餅糉

「蛇齋餅粽」一詞是用來揶揄民建聯、工聯會等建制派政團,經常以小恩小惠的蛇宴、齋宴、月餅、粽子等物質討好市民,以換取市民的選票,來增加他們的政治籌碼。

筆者曾經撰寫過一篇名為《「家是香港」政治鬧劇》的文章,批評「家是香港」運動將會是一場不會成功的政治維穩騷,想不到一連九個月的「家是香港」運動完結之後,政府扶貧委員會轄下的社會參與專責小組將於下月推出一個名為「築福香港」運動。這無疑是梁振英政府向「蛇齋餅糉」借鏡,再次主動出擊挽回民意。

卸責及維穩

政府指「築福香港」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守望相助的精神,透過一系列由各界自發性舉辦的活動,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至今已經收到超過500項活動申請,究竟當中有甚麼「蛇齋餅糉」呢?舉辦活動包括招待180名來自單親家庭的市民出席國泰「空中之旅」;香港公民體育會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8000張年初一及年初四的賀歲盃入場券;招待18 區長者到全港酒樓食肆用餐;讓在職貧窮家庭免費遊迪士尼樂園和昂坪360;安排劏房及公屋住戶欣賞世界盃節目等,通通也是「蛇齋餅糉」。

柬埔寨軍隊暴力鎮壓罷工 港勞工團體領事館外示威

(獨媒特約報導)近日柬埔寨成衣、紡織及鞋業工人為爭取提高法定最低工資而合法罷工,當地警方連續兩天(1月2日和3日)使用武力對付罷工工人,導致至少4人死亡,23人重傷,工會領袖及多名工人被捕。今日(1月10日)多個香港勞工組織及工會代表集合前往柬埔寨總領事館抗議柬政府暴力鎮壓,有接近70位人士參加,他們在領事館前拉起示威橫額,重申釋放工人等訴求。柬埔寨總領事館派出代表在領事館門前接收請願信,表示會轉達參與者意見,但拒絕回應示威人士的所有提問。

團體代表反對柬埔寨軍人以暴力手段對付罷工工人,包括使用金屬管、警棍、催淚彈藥等。結果,4名示威者被殺害,至少23人士受重傷,其中一名死者為非正規經濟獨立民主協會主席(Independent Democracy of Informal Economy Association))Vorn Pao。

另外,團體要求當局立即釋放23位被捕時受重傷的年輕示威者,他們正被拘留於監獄,急需藥物照料。團體代表重申柬埔寨《憲法》賦予工人罷工及結社自由的權利,柬埔寨政府應尊重並立即停止暴力鎮壓工人。爭取香港推行最低工資的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表示,工人爭取合理加薪是合理合法,批評當局以暴力手法鎮壓工人可恥。

「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展覽開幕 藝術呈現香港殖民地文化

(獨媒特約報導)藝術展覽「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於今日(1月10日)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展期至3月31日,透過藝術品呈現受英國殖民影響的香港歷史與文化。香港文化博物館助理館長羅欣欣今召開記者會,介紹展覽及由17位藝術家創作的藝術藏品。

呈現受英國殖民影響的香港歷史與文化

羅欣欣指,英國殖民統治香港150年,期間在香港留下了不同的回憶及印象,而後殖民時期的香港文化及回憶仍然深受英國影響。因此,此展覽旨在藉17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回應香港歷史;除了呈現香港對英的複雜感情,亦抒發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看法。

同時,這次的展覽導讀為一封寫給「維多利亞」的信;羅欣欣指,希望以書信此較活潑的方式,在導讀裡融合對社會文化的研究及作者賦予作品的意義,令參觀者更容易了解。她亦強調,此展覽並非刻意推崇英國文化,而是希望入場者能藉著17組藝術作品不同的演繹,懷緬及思考本土歷史。

核能發電是開啟潘朵拉災難的盒子!

圖片資料來源:Canadian Nuclear Safety Commission (CNSC) & National Pollutant Release Inventory (NPRI)

資料整理: 反核之眾
翻譯: Ada Chou、反核之眾

「......輻射經過很長的半衰期,以億萬年計算,才有生命,大自然不知給我們怎樣的厚禮來鎖著輻射,人類無端弄個科技把它釋放出來,然後告訴你只多了一點輻射而已,當天正因為多一點輻射,人類或生命就不能存在地球上,你現在弄多一點,我們就完蛋了......」已故香港反核健將文思慧在福島核災後的《反核----向生命負責》新書發布會,曾如此呼籲全球廢核,她是一位深深關懷生態與人民的女性。

今天,日本「輻」水難收,是誰在打開盒子把輻射釋放出來而不肯在人類絕望之前及時廢核?請閱民間團體Beyond Nuclear駁斥近擁核派影片Pandora's Promise:

  • 核能電廠,無論是何種反應爐設計,無法即時阻止氣候變遷的問題。要有效大量減少排碳能源的使用,至少要在全球現有的核電廠之外,再新建1,000 ~ 1,500座發電量10億瓦以上的核反應爐,並且要在2050年之前全部上線發電、供電。這是完全做不到的主張。
大亞灣應變計劃無補於事

核能絕對不是如業界所宣傳的「潔淨、便宜、安全」;實情反而是核能「污染、昂貴、危險」,而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絆腳石。還有什麼理由為了實現某些利益集團的核能大計,強迫千萬人以性命財產為作賭注?

距離香港市中心東北面約50公里的廣東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統稱大亞灣核電站),一共有6座反應堆,以及眾多合共可儲存數千噸高放射性乏燃料(核廢料)的存庫。萬一這些反應堆或乏燃料池其中1個(或同時多個)發生意外並嚴重泄漏輻射,香港將要面對怎樣的災難?

天災非主因 核事故不罕見

日本3.11災難留給世人的教訓之一,是人類仍然沒有能力預測和抵禦突如其來的巨大天災,把核電廠建在地震區(如台山)是極愚蠢的行為。就記憶所及,過去50年全球已發生了至少3次有些人稱之為「千年一遇」的地震和海嘯了(2004印度洋、1964年阿拉斯加、1960年智利)。然而,即使沒有天災發生,核事故或意外也絕不罕見。過去60年,全球已經發生了超過25次引致人命傷亡的核堆芯熔解意外,(註1) 嚴重核事故發生概率約為每1,400堆年(reactor year)一宗(假設全球有1,000座核電站運作,平均每1.4年便會發生一宗),(註2) 而且絕大部份事故都與天災無關。

核能科技 內藏危機

懷疑虐畜案警方到場即叫「收隊」 動物團體向監警會投訴程序失當

(獨媒特約報導)「爭取成立動物警察大聯盟」、「18區動保專員」與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於昨日(1月9日)在立法會舉行記者招待會,質疑大埔警方處理繁殖場程序失當。會議上披露了相關短片,說明前線警方辦事不足以及重申成立動物警察的必要性,並會向全監警會促調查事件。

日前,動保專員透過自發調查,以「放蛇」手法揭發大埔一間私人繁殖場懷疑虐畜。繁殖場內約40幾隻貴婦狗隻全被擠在狹小的籠內,環境衛生情況差劣。但報警舉報後,竟發現前線警員在處理動物案件時欠缺統一的明確程序,失責的處理手法使懷疑虐畜的店主有機會脫罪。在警方到達前,店主把繁殖場內十多隻狗運離現場,動保專員即時拍下車牌號碼並提供予警方追查。但警方未有按線索積極作出調查。動保專員黃豪賢批評警方推諉虐畜案件的舉証責任在市民身上,對已有的線索不認真跟進,輕放虐畜疑犯。

也談談邵氏和邵逸夫

邵逸夫離世數天,看過無數文化人如陶傑、胡恩威、沈旭暉、沈西城的評論,無論同意如否,只覺邵逸夫的確是一個富爭論性的人物,不能簡單地褒或貶,我不是專家,只是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而已。

首先,邵逸夫毫無疑問是一位大慈善家,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但本文只想談論邵逸夫在文化方面的影響,慈善此一範疇,就按下不表了。

誠然,我不認同沈西城所言,「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香港電影幾乎全是邵氏天下」,大概到七十年代中,嘉禾的興起已取代邵氏的地位了,更何況六十年代還有粵語片,還有左派電影公司。但邵氏肯定是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香港一家影響力很大的電影公司,也可說是當時香港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帶領香港電影走向海外的華人市場,而後來的TVB,更堪稱是香港的大眾傳播媒界的「霸權」。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75
  •  2776
  •  2777
  •  2778
  • 2779
  •  2780
  •  2781
  •  2782
  •  278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