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昨日(1月14日)召開會議,討論流浪狗隻的「捕捉、絕育、放回」試驗計劃及處理動物個案,並與食衛局、漁護署、警方及多個團體代表會晤。所有團體代表均認為「捕捉、絕育、注射、放回」比現時漁護署「捕捉、扣留、領養或人道毀滅」的措施更人道,亦可更有效控制流浪狗數量。然而,不少與會動物團體代表均指出,目前漁護署以沒有確實的成效數據為由,提出非常局部地區性的「捕捉、絕育、放回」試驗計劃,目標太短淺,不能確切處理目前流浪狗問題,批評計劃浪費時間及公帑。同時,多個團體代表及議員表示對政府辦事效率失望,批評其只顧重複諮詢而遲遲不實行計劃。
捕捉、絕育、放回更人道
會上,貓朋狗友代表陳慧敏指出,目前漁護署只提出「捕捉、絕育、放回」,卻缺乏「注射」環節,一旦香港出現瘋狗疫症,漁護署要如何面對呢?摺耳貓病友會幹事黃婉儀也指出,漁護署應全面推行「捕捉、絕育、注射、放回」計劃,只有替社區動物絕育和打瘋狗針,才能有效控制狗隻數目及維護人類安全。愛護動物協會執行總監麥履善表示,在現時的管理方法下,沒有被漁護署捕捉的狗隻會繼續繁殖,填補被漁護署消滅的狗隻空缺,並不能真正改善流浪狗的社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