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強積金收費貴,回報低,相信已經是大部分香港人的共識。究竟實際上有幾貴?相信一般人未必能具體說得出個所以來。早前積金局對外事務部主管陳利碧衡撰文指出,強積金平均開支率由2007年的2.2%,降至1.62%。著名基金經理、前交易所上市委員雷剛(Tobias Brown)於5月15日去信《南早》反駁,國際間類似強積金產品的開支率,其實只是0.15%,意味香港強積金的平均收費,比國際標準貴10倍。雷剛提到,若以連本帶利計算,供款20年,本金連回報中,會有三成落入基金公司口袋,若以國際標準的開支比率約0.15%計算,20年之後,本金連回報,只有3%落入基金公司。
不過,本文不準備繼續討論強積金收費貴這個已是人所共知的現象,而是想探討一下這個現象的成因。
對比起其他國家類似的退休保障計劃,例如美國的401K,香港強積金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僱員並沒有選擇基金經理的自由(2012年尾開始生效的半自由行某程度上容許些少選擇自由,但實行起來限制多多,導致反應冷淡)。筆者以前在美國工作時,僱主的401K計劃提供4至5個基金經理選擇,而每個基金經理都會根據各自的專長提供數個基金,由極低風險的貨幣市場基金至高風險的科網股創投基金都有。一些比較流行的基金,例如S&P 500指數基金,會有多於一位基金經理提供,在有競爭的情況下,基金收費得以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