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2014年12月1日,即群眾衝擊政總失敗後翌日。女兒當天傷風未癒,沒有上學,我亦剛巧休假。
「阿女,不如去金鐘咯。」我跟女兒說。
「好哇!不過要戴口罩喎。」那幾天因怕傳染給弟弟,她一直有戴口罩,我還不以為意。「因為去金鐘會有『胡椒』嘛。」那一刻我才猛然醒起,口罩的真正作用。「爹哋,仲要戴埋潛水鏡呀。」(吓!?)
女兒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比很多同年紀的小孩都要好,但我依然對她的反應,帶點驚訝。
「呢啲嘢,邊個同你講架?」「係媽咪。」
928那天,獨自往金鐘,兩個孩子留在家裡,與母親看足幾小時電視(可能是他們出生以來看得最久的一次),之後數天,女兒不時跟我們看新聞,但我知道不可以再看下去了,太多事情實在不是她的年紀所能明白,所以佔領期間極少再跟他看新聞(她的認知裡完全沒有「旺角」,否則真的不堪設想)。
往金鐘路途上,女兒不斷問:「警察會唔會噴胡椒架?」我一直支吾以對,「er…唔會噴小朋友嘅,應該。」從海富中心步出,她再問我:「警察喺邊呀?」「可能佢地 休息緊啩。」我們在夏慤道上徘徊,她把玩著帳幕附近的紙傘,凝望色彩斑斕的連儂牆,像到迪士尼一樣擺「V」字拍照,眼裡充滿好奇。離開前,碰到一位同是父親的攝影師,向我女兒說:「小朋友,快啲走啦,夜晚啲警察就會出嚟架啦。」
(獨媒特約報導)港大教師及職員會及港大校友關注組發出聯合聲明,譴責校務委員會未有就否決副校長任命提供充分理據,會議的保密原則有違公眾利益。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指是否處罰「爆料」的港大學生會會長、校委會本科生代表馮敬恩,有待校委會決定,校友關注組召集人葉建源指若有人受到不合理對待,一定會發聲,教職員會主席張星煒則表示對馮守護公義的行為感到驕傲。教職員會表示是否發起罷工,須視乎民調結果,關注組亦未決定會否提出司法覆核。
校友組將辦論壇、民意調查
港大教師及職員會及港大校友關注組今午召開聯席會議,討論昨晚校委會否決陳文敏副校長任命事宜。兩個組織發佈聯合聲明,譴責校委會未對其決定提供充分理據,對畢業生議會於9月1日通過的議案置若罔聞。聲明並指出校委會保密原則凌駕于「公開透明」的行事守則,違反公益。聲明中表示,未來將舉辦論壇,邀請校委會主席及其他校委交代事件,並將向教職員進行意見調查。校友關注組將就畢業生議會通過的議案四進行民意調查,收集師生和教職員對可能接任校委會主席人選的信任度。
副召集人麥東榮稱,關注組、教職員不會放棄守護香港大學的任務,並將與學生會等其他持分者合作。他還提到,梁智鴻初步同意出席論壇,會盡快與他確定,而邀請梁智鴻對公眾交代,是推動校委會改革的第一步。
撐傘一年之後,我也在構想香港藝術生態該如何走。我零零碎碎地想到「四三二」──聽起來有點像內地官方頒佈法令的語法──四點關注、三種覺醒、兩個方向。
關注文化政策
97以後,政府突然大力推動文化政策,倡議成立官方意識形態主導的文化局、西九、各種「活化」政策、康文署的「東九」文化霸權,等等。留意這些文化建設的營運背景,都會發現一個強勢強權的大政府正在膨脹與壯大。相反,民間的文化機構與團體(如文學館與活化廳等)卻在資源缺乏的惡劣生態中萎縮與越加邊緣化。這是一個危險的警號。
關注藝術市場
近幾年香港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主要平台,並助中國曾一度超越美國成為藝術品交易金額最高的「文化」大國。香港的商業價值一直以地產業和金融業推動,突然發現還有一塊財源滾滾的文化處女荒地未曾開發,於是大力投入投資。近年各大地產發展商也意識到在計劃書中加入「推動文化藝術的計劃」有助獲得更有利的地產項目,也紛紛設立藝術基金會與藝術空間。但這種以商業利益為主導的藝術市場的壯大,也直接地說明,其所經過篩選的藝術品所代表的意識形態的單一與狹窄,是壓抑與謀殺文化藝術多元化多樣性發展的最主要兇手。
關注藝術家就業情況
文:庸生
筆者網頁:
www.facebook.com/hkfilmcritic
《見習冇限耆》講述喪妻的退休人士Ben,積極地尋找新挑戰以充實人生,於是參加了一間網上時裝公司的長者見習生計劃。這位老伯伯的加入改變了公司上下職員,包括公司創辦人、一位三十出頭的事業型女性Jules。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擁有四十多年工作經驗和人生歷練的Ben,觀察力強,說話往往能夠一語中的。即使對有關電子科技的名詞一曉不通,連重啓休眠狀態的電腦也不懂,但他向年輕一輩提出的傳統、古老的提議,如以親身面談的方式取代以短訊致歉、不需依靠Google Map而憑多年經驗便辨認出最快捷的行車路線、甚至不選擇以高科技盜入電腦而以直接闖入別人家中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通通是原始方式更勝科技的例子。看似不管用而且隨時可被替代的老一輩事物,如一塊手帕,原來背後象徵了其他物件不可取替的價值。最後年輕人也懂欣賞擁有三十多年歷史的行李廂的美,也嘗試配戴老Ben的古董領帶。
老一輩的工作態度
(圖:DBC)
【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科生代表馮敬恩就九.二九校委會會議之個人聲明|Personal Statement of Billy Jing-En Fung, Elected Representativ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Meeting of the HKU Council on 29 September 】
各位港大師生校友,本人身為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科生代表,將就今日校務委員會所處理的事宜有所交代。
今日校務委員會違反以往慣例,未有尊重物色委員會建議,最終以八票贊成、十二票反對否決副校長﹙人力資源﹚的任命,而該人選則為陳文敏教授。
(獨媒特約報導)港大校委會會議晚上就委任副校長一事投票,委員以不記名的方式投票,最終以8票支持和12票反對,否決了委任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作港大學術人事及資源副校長;而委員會這次是罕有地使用不記名投票。有港大校友晚上發起到中山廣場進行燭光抗議,批評校委會決定荒謬,其中港大校友關注組召集人葉建源發言時指對結果感到失望,並表示不排除對決定提出司法覆核。
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會後見記者時表示,校委會不接受物色委員會建議的副校長人選,是以港大的長遠和最大利益作依歸;並會成立新遴選委會物色新副校長。
港大學生會會長爆會議內容
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則冒著被處分,打破保密協議,發聲明透露會議內容,指前中大校長、現任港大校委會委員李國章在會上質疑陳文敏沒有博士學位。另一委員盧寵茂亦批評陳的研究成績是連助理教授都不如,又稱陳在自己「跌倒」後沒有作出慰問。馮敬恩又批評校委會多次以「保密」及「集體決定」為理由,封鎖資訊,令公眾無法得知會議內容及詳情。
文/Brian Ashton
原編者按:「無線通訊和社交技術」與「全球物流行業」是既相互依賴又彼此塑造的關係。全球供應鏈是對能夠針對消費者的需求及時生產的保證——無論是在亞馬遜上買的書,還是捷豹的排氣管。假設「非物質勞動」理論無效,大眾工人(mass worker)未死,他們只是重構了。那麼,網絡化的(networked)生產和物流會不會引起網絡化的勞工鬥爭呢?在個人經驗和持續研究的基礎上,Brain Ashton在本文介紹了物流行業的複雜性。
信息技術在幫助資本協調商品生產上是史無前例的,這裡看似存在這樣一個矛盾:生產散居於全球,零件在此地生產,然後被運往數千公里之外去組裝,但這一過程卻生產了史上最多的商品。在此過程中,資本再次實現自我更新,而這也給左派帶來了危機。知識分子在談非物質勞動和不穩定性的同時,資本正忙着熨平其新生產系統上的褶皺。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在創造一個讓工人跨國界、跨大洲交流的通訊系統。今天,基本上每個工人都是信息技術工人,而正是這一點,會對資本構成最大的潛在威脅。這並不是非物質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問題。知識分子應該停止這種勞工的內部劃分——大眾工人和社會工人,非物質勞動者和不穩定階級——而更應該花精力去理解被資本家封為「虛擬企業」的物流供應鏈現在如何運作。
(獨媒特約報導)2015年區議會選舉於11月22日舉行,各政黨皆密鑼緊鼓地展開選舉工程,今日民主民生進會(民協)宣佈將派員參選區議會選舉,民協將一共派出25位代表參選,而當中最年輕的參選人只有26歲。民協指是次選舉面對建制派的「拔筍行動」挑戰,民協副主席譚國僑表示將沉著面對,希望於是次選舉爭取好成績。
譚表示近期民建聯、工聯會及西九新動力的「拔筍行動」中,建制派互相配合並且針對民協而作出攻擊。譚質疑在石峽尾選區中,西九新動力在人際網絡上協助民建聯的選舉工程;而在鉛水事件及立法會拉布事件中,以上的政黨皆輪流對民協對出不盡不失的指控。其中工聯會曾於九龍城區派發指民協於立法會撥款中拉布的失實報導,以圖抹黑民協。譚又指除了建制派對的抹黑行動上,他們亦需面對建制派龐大的「蛇餅齋糭」資源攻勢。
指尊重傘兵參選 專注深耕社區
(獨媒特約報導)工黨星期二下午召開記者會,提出「扎根社區 革新議會」,作為11月區議會選舉口號。他們指各區區議會的財政制度有「漏洞」,當中不少撥款都成為建制派申請作「吃喝玩樂」活動的資源。
此外,工黨並將考慮派出12人出選區議會,當中包括東區、九龍城區、大埔區、沙田區及元朗區;當中並沒有和傘兵撞區,目前只有三個區和一些聲稱「獨立」人士撞區。
現任大埔區區議員郭永健表示,區議會不應單單是蛇齋餅糭,而是應對社區規劃和一些長遠的由下而上的社區政策作出諮詢及制定措施。他舉例早前大埔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林村天安門」,區議會沒有作深入研究和諮詢居民,便強行上馬。
荃灣社區幹事趙恩來認為,區議會近年已經成為聯誼康樂的「大組織」,每年能動用的撥款數以百萬計。他認為區議員不單是街坊保長的角色,而是應該對社區規劃有認識,從而制定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