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佔領運動中,人們提起一部1970年的老電影「草莓宣言」(Strawberry Statement)(港譯:烈火暴潮)。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所改編,內容是作者經歷過的1968 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運動。
1968年,是全球青年如傳染病般染上反抗狂熱的一年,從巴黎、倫敦、柏林、布拉格到東京與墨西哥。在美國,1968年尤其是整個1960年代反抗運動的高潮,也是悲劇與黑暗交織的一年: 年輕人看著電視上越南血戰的畫面越來越噁心,反戰運動聲勢日大,以致在芝加哥民主黨大會場外,學生和警察在大街上暴力衝突;而看著主張非暴力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關注貧窮和民權的羅比甘迺迪先後被暗殺,一整代人感到無比絕望與憤怒。於是從黑人民權運動到學生運動,主張暴力反抗的聲音越來越激湧。
那一年四月,哥大學生佔領大學建築。一方面因為哥倫比亞大學要在黑人的哈林區興建體育館,這不僅是占用貧窮黑人的公共空間,且他們計畫讓哈林區居民以不同門進入而更被視為是種族隔離;另方面則因為學校和美國國防部合作進行研究計畫,而被學生視為越戰的幫凶。學生在佔領的建築中,構築他們的烏托邦。數天後,他們在黑夜中被重裝警察暴力清場,成為美國六零年代學生運動最激烈的一頁。其中的幾名活躍份子甚至在之後成立「氣象人」(Weatherman)──一個主張暴力革命的激進學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