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1,536港大校友聯署促任命副校長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拖延任命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為副校長(學術人事及資源),受到外界質疑是政治干預。校委會明日(7月28日)再召開會議,港大學生會計劃於會議前圍堵校委會,港大校友關注組亦發起黑衣請願行動。關注組今日公佈,至今已有1,536名校友參與聯署,要求校委會根據既定程序處理任命。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指,將於明日會議上反映師生、校友和部分校委的訴求,並會重審「等埋首副」的決定。

前高官參與聯署

關注組在聯署中提出兩項訴求,要求校委會應根據既定的任命程序和行事習慣,盡快確認副校長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以及改革制度,取消由行政長官兼任校監的安排。

聯署共有1,536個校友參與,畢業年份橫跨60年(1956至2015),包括前政務司司展陳方安生、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何俊仁等,另外亦有909個公眾以及21個教育團體參與,包括八大院校學生會和教職員組織。關注組將於明日校委會會議前向校委會主席梁智鴻遞交請願信,並會穿黑衣到場靜坐,要求校委會交代會議結果。

關注組將於9月初召開緊急會員大會,商討提出的兩項議案,他們呼籲公眾繼續在網上簽署其聲明。

校友質疑涉政治目的

社區公民約章啟動 命運自主 社區開始

(獨媒特約報導)由多個民間團體發起的《社區公民約章》運動,於剛過去的週六、日兩日舉行兩場聯署人簡介會,盼加深聯署人對約章的理解,以及商討如何在社區推廣和實踐約章的方向,參加者在昨日以地區分組討論,八月中再聚,落實工作計劃。約章至今有約1300人聯署。

邵家臻:約章重啟運動想像

昨日簡介會首部分由約章倡議人及其他嘉賓講述約章內容,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表示,「雨傘運動」令他發現原來創意力量真的會「嚇你、嚇政府、嚇中央一跳」。雨傘運動期間,人們常説不只要贏金鐘、旺角和銅鑼灣,還票「撐傘落區」。邵家臻指,社區不只是「生存」的地方,還是生活的地方,因此市民在社區不只要有「noise」,還要有「say」。他指目前的「地區諮詢模式」,市民意見不受重視亦沒有影響力,市民真正需要的是有影響力的「say」。

希臘新緊縮協議通過後的鬥爭形勢

過去兩個多星期的希臘局勢,變化速迅及富戲劇性,令世人廣泛注目。7月5日的公投,參與反對票運動(即反對三駕馬車——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和國際貨款基金組織——提出貸款條件的緊縮措施)的民眾、工人階級所釋放出的能量,肯定是過去幾十年來(自1970年代以降)希臘所未有的、甚至是歐洲少見的現象(有評論將它相比1974年的葡萄牙革命——從群眾動員層面而言)。公投結果出人意料地是62%大比數的反對票,不到一星期,執政黨激進左翼聯盟(下稱Syriza)竟然與三駕馬車達成貸款協議,接受比原先更為嚴厲的緊縮措施(台灣媒體將Austerity譯為「撙節」,但它在中國古語裡是褒義詞,與浪費相反的節約意思,但現在Austerity英文裡實際意涵已較為貶義,亦不止是「節約」的意思),以及強行在國會通過新的緊縮協議,激發民眾巨大的反彈,以及Syriza內部的分裂。

我看機場管理局的賬—— 誰會借錢?不可借錢!

機場管理局硬要建第三條跑道,道理說不過公眾,選擇了走歪路,繞過立法會向外「融資」,即是舉債借錢。

我忠告全球財團,貸款給機管局,除了得罪香港人和承受連鎖反應,還要冒機管局扮希臘的風險。

機管局大概會游說財團,聲稱業績良好,每年可分配盈利最新數字超過70億元,償還1400億元債務「只不過20年」,而且背後「其實」有香港政府庫房撐腰。

要了解70億元這個數字,必須詳細看機管局十多年來的財政狀況。

2007/08年度開始,可分配盈餘每年都超20億元,又逐步上升2014/15年度72.5億元,表面看很風光,不過內裏隱藏了一個大秘密:早應按計劃隨着乘客和航班增加而興建的中場X形候機大樓沒有建成,估計300至400億元的基建投資沒有執行。

X形候機大樓沒建成的後果在以前的文章談過(註1,2),不再詳述,總之赤鱲角機場如今失去世界第一,一場雷暴就可以搞到近40架飛機無處停泊,令千計乘客困在滑行道數小時,成為令香港人丟臉的豆腐渣機場(註2),加上愈來愈多對旅客的種種不便,香港的形象損失遠超機管局「省下」(實質是怠隋沒有用好)的幾百億元。

工作坊尋中環街市保育出路

(獨媒特約報導)中環街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並委託予市建局保育,各界對該保育方案一直爭拗不斷,至今空置已12年。中環街市關注組早前提出「原面積復修及建設創新市集」的新保育方案,於上周五(7月24日)舉行工作坊,與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討論方案的細節及日後的行動。關注組成員表示需繼續遊說市建局,並計劃到中環區內宣傳方案。

中環4層

中環街市概念圖文解說

般咸道古樹倒塌事件簿

2015年7月22日,本港天文台由凌晨開始連續發出12小時黃色暴雨警告。由於連續暴雨關係引致港島西半山般咸道正街交界發生一宗觸目驚心的「意外」,一棵已列入「古樹木名冊」的細葉榕巨樹倒塌,導致兩名傷者受傷,包括一名菲藉女士頭部受輕傷,一名在附近經營報紙檔二十多年的報紙檔東主『球哥』嚴重受傷及壓毀一部路經的運魚貨車,幸好司機剛好駛過巨樹塌下的位置,巨樹只壓住貨車尾部貨斗,因此司機逃過大難沒有受傷。

大約中午時分報檔東主『球哥』坐在其報檔正打算用膳,突然巨響一聲,球哥突然感到頭上有東西壓下,他本能地用手一格,同時感到頭上劇痛,感覺頭頂像給劈開兩邊一樣,他用手一摸頭頂發現已經血流如注、頭痛欲裂,更發現自己完全給樹葉樹枝重重包圍住,全身不能動彈。當時球哥以意志力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等待救援。

恭喜賀喜劉江華

祝賀劉江華榮升民政事務局局長,期望新局長帶領改革垃圾桶。這是認真說,真心話。

我家美孚樓下的花園不大,直綫步距一分鐘走得完,卻擺了19個垃圾桶,聽說全盛期有28個桶呢。花園由康樂文化事務署管理,再頂頭歸民政事務局管轄,所以管好垃圾桶,屬劉局長的份內正業。

花園變垃圾桶陣 懶理回收

垃圾桶可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康文署在全港的花園、泳灘、博物館擺放接近兩萬個垃圾桶,連同食物環境衞生署的兩萬多個桶,使香港的人均垃圾桶量,敢說冠絕亞洲。以我家花園作案例分析,我會問:究竟是怎樣的生活模式,竟然帶來如此大的垃圾筒需求?為垃圾筒布下天羅地網的管理者,是如何思考廢物處理這議題的?我們把甚麼扔進了垃圾筒,當中又有幾多其實「命不該絕」?

美孚並非購物區,沒有自由行的拖喼掃貨壓力。放那麼多放垃圾桶若果是方便街坊,那我不解去公園的目的,為的就是製造廢物?又或者,多放桶是怕垃圾蟲作怪,那麼據我的觀察,即使把桶放到身旁,好些人還是缺公德,會把食物包裝、煙屁股隨手扔到地上及花糟,辛苦清潔工人執手尾。以上種種的可能理由,讓花園變成垃圾桶八陣圖,細心去看,好些桶還放在港鐵出入口轉角的花糟暗處,難道連掉垃圾也要玩躲迷藏?

有點常識,都不會覺得這樣的安排合乎常理。康文署官員到場了解,認同桶多得不合理,一子下移走6個,相當於公園3成的量。

反國教三週年  38民間團體聯署憂洗腦教育暗渡陳倉

(獨媒特約報導)38個民間團體趁今日是反國教3周年,於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聯署反對國民教育借屍還魂,以不同形式滲透教育界。團體質疑新基本法教材內容來自白皮書,聯署聲明指,即使政府擱置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但偏頗的愛國元素已滲透整個教育系統。團體又指教育局4月出版的《基本法》教材,內容重一國多於兩制,部份內容更與《基本法》不符。

國民教育元素滲透校園

保衛香港自由聯盟召集人韓連山宣讀聯署聲明書,籲社會各界警惕洗腦國民教育暗渡陳倉。他指教育局今年出版的基本法教材內容與基本法精神偏頗、通識科「去政治化」,加上「香港青少年軍」疑滲共產軍訓思想於香港制服團體,還有以金錢鼓勵本地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姐妹校等,都令人擔心。

教育局在今年4月出版新一輯《基本法》教材,其中基本法委員會陳慧珠在錄像教材中指香港的自治權比「聯邦制國家如美國加州更大」,令公眾譁然。學民思潮成員劉貳龍批評,當局企圖以拆件方式滲透赤化思想,將中學通識科變相成國民教育。他指學民思潮將會加強文宣,籲大專生一起趁假期到18區擺街站,向大眾解釋教材與白皮書相似之處。

旅發局將辦香港單車節  參加者「有篩選」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旅遊發展局與新鴻基地產合辦「香港單車節」,活動定於本年10月10及11日,一連兩天在尖沙咀一帶舉行。活動包括國際專業公路繞圈賽、男女子公路繞圈賽、35公里挑戰組、10公里悠遊組及家庭單車樂等9項項目,務求將單車節打造成香港一大旅遊及體育盛事。據活動資料所示,是次單車節盛事的參加門檻亦不低,公眾未必能夠輕易參加,與眾同樂。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對獨媒表示,單車節評核測試有「趕客」之感,與單車節推廣單車運動樂趣的理念背道而馳,有必要再作檢討。

單車節參加者 未出發先評核

雖然部份賽事開放予公眾參與,但當中對參加者的技術及所使用的單車類型均有一定要求,一般市民及兒童或較難通過測試。據大會活動詳情所示,除中國香港單車聯會有限公司競賽會員、國家自行車協會會員、國際自行車聯盟會員,以及成功完成過相關單車比賽或活動的單車手外,其餘參加者必須通過評核測試後才可以正式參加部份項目。

順民與流浪貓

文:張婉麗

有些人反對佔領運動,說參與運動的人多事、阻塞交通、挑戰警方、破壞社會和諧。縱使運動所爭取的,是他們嚮往的價值,他們最後也竟然站在反對的一方。

佔領運動不會經常發生,但大同小異的現象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

就好像早幾天我在義工朋友身上聽到的這個故事。

朋友是貓義工,主要在某公共屋邨替貓隻進行絕育放回。屋邨附近有個山坡,除了早上有十來個晨運客會到山坡下的空地耍太極外,其餘時間這個山坡都杳無人煙。一天早上,朋友出門時見到山坡有隻貓,不知道貓兒是否已經絕育,便向那裡的晨運客打探。原來晨運客當中,有兩三位太太每天也會帶些貓糧來餵貓。她們說,那是一頭剪耳貓(已經絕育),大約八歲,住在這個山坡已有好一段日子,性格溫馴、身體健康。

大約半年後,一個早上,朋友接到其中一位太太的電話,說不知怎的貓兒被山坡上一個捕貓籠困著。既然貓隻已絕育,身體狀況良好,捉貓者准是不懷好意。那時是清晨六時許,朋友叫太太馬上把貓兒放出來,但太太說,教她們太極的其中一位師姐不喜歡她們多事。

「那我立刻趕出來吧!你們要守著!」朋友匆匆掛線,趕出門去。

到了山坡,一位太太鬼祟地向某個方向一指。

我朋友跟她說:「你來看看我怎樣做吧。不是每一次也能聯絡上我的。」

「不好了。還是你來吧。」太太拒絕。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36
  •  2337
  •  2338
  •  2339
  • 2340
  •  2341
  •  2342
  •  2343
  •  234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