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學綜援」的討論,我想起自己的第一本書,《輸水管森林》,也是接受藝發局資助而出版。那是九十年代末,那個獨立出版社,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日常運作,所以,那裡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是由資助支付印刷及各種費用。記憶所及,那出版社出版過董啟章的《名字的玫瑰》、羅貴祥的《慾望肚臍眼》和郭麗容的《某些生活日誌》。
那個年代,許多本地文學作品,必得依靠資助才能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這裡跟其他城巿不同,這裡並沒有「文學出版」的傳統。即是,一般出版社並不認為,出版文學作品是一件必須而有價值(那價值不一定以銷量衡量,而是作品給人帶來的在精神和內心層面的東西)的事。
這裡畢竟是個獨特的城巿,因為世上鮮有另一個地方,如此輕視自己的語言、文化、文學和藝術。
這個年代,許多本地文學作者,再也不會申請藝發局的資助,因為過程異常繁瑣和令人疲累,而有更多熱愛寫作的人,甚至不再在乎是否出版或發表。部份較資深的作者已不再在本地出版作品,即使他們早已不需仰賴資助。何必呢,本地讀者數目不多,一般出版社欠缺出版文學作品經驗之餘,條件又令人灰心。有些想要從事寫作的年輕朋友來問我出版的意見,我忘了當時自己說過什麼,只記得心裡想的是,如果你想要繼續寫作,盡快長出一雙翅膀,然後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