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於信報〈文化論政〉,16-2-2015
生活質素和身份認同成為公民社會近年的核心價值,而「保育」,不論古蹟或社區,從天星皇后、菜園村到新界東北等大型運動都扮演關鍵角色。可惜,地產建屋為施政主軸的政府,保育卻敵不過發展。上月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發佈新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報告顯示民間支持進一步保育古蹟,但古諮會最後結論和建議卻令人憤怒,會方竟然纂改民意,扭曲市民聲音,令古諮會繼續「無牙老虎」的角色。
免費送出的古蹟
古蹟往往淪為發展的藉口,近日,三級歷史建築摩星嶺白屋被政府用一千元,租予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芝大)十年,而建築群被芝大粗暴改建,白屋被玻璃圍牆包圍,淹沒得無影無踪,兩成面積被拆掉,超過二百棵樹被斬(佔山頭的三份之二的樹木)。
摩星嶺白屋,又名摩星嶺集中營,地處偏僻,從五十年開始至1995年,一直是警隊政治部的拘留所,尤其六七暴動間,不少左派名人被關禁在此,受盡嚴刑迫供,包括︰官至助理警司的華人曾昭科及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的大舅黃祖芬。建築群記載昔日港英的殘酷統治,也是著名電影的拍攝場地,如威尼斯金獅奬得主「色戒」及王家衞的「2046」也在此取景。無論昔日和現在的歷史,白屋都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