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在周日(7月5日)的公投中以壓倒性比率「成功」否決了國際債權人「過期」的紓困方案,但希臘並未如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所言得到「民主的勝利」。在債權人同仇敵愾的氣氛下,希臘仍然要在7月12日得到歐盟領袖和國際債權人首肯希臘提出的新改革方案 (1),換取貸款以應付7月20日到期35億歐羅的債券(希臘政府目標是爭取為期三年的535億元援助)。成王敗寇似乎還言之尚早。齊普拉斯的政治豪賭結果如何,相信很快揭盅。
主流意見認為希臘淪落到如斯地步是咎由自取:福利主義,過度借貸,改革速度遲緩等因素無疑是導致這五年來債務危機不斷的主因。政府實行緊縮政策不力,不但無助紓緩財政壓力,更迫使希臘繼續依賴借貸,形成惡性循環。既然希臘放棄緊縮政策以圖「我行我素」,歐盟(EU)沒有理由強人所難,挽留希臘在歐元區(Eurozone)。甚至有人認為無論如何都要「踢走」希臘,免得這個只佔歐洲生產總值(GDP)1.8%的國家繼續困擾歐洲和世界。但筆者認為上述意見對希臘債務危機的剖析過分片面,不但無助瞭解其形成背景,更無法解釋其發展速度和特殊性。
福利主義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