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沛濂、潘燦良與蘇玉華主演,「役者和戲」的《胎內》是我今年欣賞過最喜歡的劇場作品。《胎內》是三好十郎在1949年的作品,要將近七十年前的日文劇本翻譯及演出,對劇團與觀眾來說都是極大挑戰。從劇團的角度看,要保留日文劇本的獨特性,同時要不損廣東話觀眾的投入感;要保存有近七十年歷史文本的豐富層次及內涵,同時要賦予現代意義。加上時代不同,劇本的精髓很可能會在翻譯的過程中流失。對觀眾而言,《胎內》是一個有豐富層次的劇場作品,要了解其內涵殊不容易,尤其我們必須是了解不熟識的日本文化與歷史才能走進文本的世界。
第一個層次:洞穴作為慾望的容器
《胎內》之名本身與故事的主線已經交織出生死辯證的濃厚味道-劇中的三個主角在山洞中等待死亡,劇名卻有「回歸母體」的意味。從最簡單的角度看,就是當前的死亡逼使三個主角反思生存的意義。在這個框架下,「洞穴」本身就擔當着重要的角色。故事發生的洞穴是由佐山富夫(林沛濂飾)在戰時所挖,那是佐山最痛苦的經歷,然而他在戰後被妻子抱棄後,卻回到這個充滿不堪回憶的洞空等死。「洞穴」在日本藝術創作一直擔當重要的角色,例如日本著名導演今村昌平的電影不少與洞穴有關。佐藤忠男在《今村昌平的世界》中嘗試分析其作品與洞空的關係,認為洞穴是進行性事的象徵,同時挖穴可以是對慾望的追求,因此洞穴同時是快樂與痛苦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