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與代價](/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天主教靈修傳統中一本經典《神操》,設計了為期約三十天、分為四周的祈禱操練。作者將有關耶穌受難的祈禱默想,安排在第三周,即在祈禱者明辨心意、決志人生目標之後,就是為了測試祈禱者的決心。正如聖經中的耶穌,決定完成天父予其使命,耶穌就要甘心接受使命帶來的一切痛苦,即肉身上的、精神上的、關係上的痛苦。
承受痛苦何所指?我個人認為,痛是即時的痛,苦是綿延的苦。承受痛苦往往是不能逃避的,張力是既要忍耐,卻又難耐。承受痛苦可以是目的,可以是手段,可以是代價。
承受痛苦作為目的,就是為受苦而受苦,作為刻意設計/被安排的個人體驗。只要自己不安排給自己,那就不用承受此等痛苦了。
承受痛苦可以是手段,透過痛苦獲得受苦者所欲的事物或追求的價值,例如是修煉意志耐力,「人子不是要先受苦,才能進入復活的光榮」。而作為手段的受苦,可能是唯一的手段,因為受苦者是需要在痛苦的過程中獲得那些事物或價值。只要放棄所欲的事物或追求的價值,那就不需要經歷痛苦的過程,就免於承受此等痛苦。
承受痛苦可以是代價,因為了實踐某種目的,而不能免除實踐其間所連帶的一切不欲之事物,例如耶穌不是為受苦而受苦,儘管後來的神學發展如此。又如中國的劉曉波,又如香港爭取民主的過程受到當權者狠狠地打壓,例如坐牢、DQ,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