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七一示威無故被鎖手扣 黃之鋒向盧偉聰索償4.5萬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於7月1日示威活動上,被帶上警車鎖上手扣,他今早(7月12日)到小額錢債審裁處,民事追討警務處處長盧偉聰,索償金額為45,000元,聆訊將於8月7日早上9時進行。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期間,社民連及香港眾志於7月1日早上,原計劃到金紫荊廣場升旗禮示威,但準備從灣地鐵站仔出發時,遭約百名疑似黑社會人士襲擊,拳打腳踢。混亂之際,警方將約20名示威者帶上警車,黃之鋒及社民連主席吳文遠更被鎖上手扣。直到返回警署,警方表示無意拘捕二人,讓他們離開,過程約一小時。

黃之鋒指,警方一直沒有交代為何要他們戴上手扣,而在非正式拘捕下,警方無故要市民鎖上手扣,屬限制人身自由及非法禁錮,可追討賠償。黃之鋒諮詢過法律意見及參考過往案例,決定從民事追討,申索款額45,000元,包括侵犯人身、聲譽損毀及懲罰性賠償。他指暫未有計劃到投訴警察課作出投訴。

他稱若成功追討,會將金額全數撥捐相關抗爭基金,希望可以幫助佔旺案等,正面對罰款的抗爭者。他亦指出,警方當時無視在場黑社會人士,不作出驅散,反而拉走和平示威人士,是干預示威自由。

政治正確點講笑?

一般人未必聽過「政治正確性」,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概念的問題意識其實已在社會落地生根,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怎樣理解世界,評論事情。

最簡單的例子莫如明光社,現在他們要發表歧視同志的言論,比以前困難得多。因為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已成公民社會的共識,取得政治正確的地位。反對/質疑具政治正確性的觀點,注定四面受敵,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

要注意的是,政治正確不等於(哲學上)道德對確。「經濟發展」(通常是指唯GDP馬首是瞻)去到今天仍是很難反對的說詞。在天星皇后之前,它更加無往而不利,可以使任何出於環保/文化保育/人性考慮的反對聲音即刻收皮。十年前保育思潮興起,情況才好一點。

粗略地說,(廣義的)社會運動旨在移風易俗,其實便是透過抗爭帶來主流/保守狹隘的價值觀的改變,以及個人的思想行為得到解放。讓一些不被廣泛接受的言行變為常識,融入日常生活,便是要令一些政治不正確的事情轉化為政治正確。不同意識形態的人都希望領導群雄,爭奪大論述的話語權,這個戰場的烽火是不會熄滅的。

【佔旺清場】三執達吏口供95%相似 錯字都一樣 盤問下承認人非障礙物

持咪者為趙淑文

(獨媒特約報導)佔旺清場案今早續審,法庭昨日已處理4名被告的認罪求情,另外7名認罪被告包括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前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的求情早前被法官陳慶偉指出與事實不符,資深大律師駱應淦今天向法庭呈上已作修改的求情文件。而另外9名不認罪的被告,包括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秘書長陳寶瑩、副秘書長關兆宏等,控方代表、資深大律師杜淦堃今傳召三名證人,包括警長李廣、助理總執達吏主任趙淑文及余德信。辯方代表、資深大律師潘熙於盤問時指出,兩名執達主任連同另一名署理總執達主任詹鳳玲口供有多達95%相同,三份口供中甚至有相同的錯字。

案件在上星期五控方開案陳詞後,法官陳慶偉突然指出部份認罪被告的求情內容與事實不符,代表辯方的資深大狀駱應淦於今天撤回舊有文件並呈上新的求情文件,並代表黃之鋒向法庭致歉,陳稱會在審訊結束後一併處理。

九十後自發帶團導賞  冀港人關心社區愛惜小店

由左起:Herman、Candy、Kary,Karis(上)

(獨媒特約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早前表示「香港很無聊,香港一個小島有什麼好看的」,言論引來爭議。香港真係咁悶?定只係我地無去發掘?6名90後青年早前便成立Facebook專頁「我們的獨家邨」,並自發舉辦導賞團遊覽石硤尾,旨在探索區內小店,希望港人能夠留意社區和愛惜小店:「唔好等到小店執先關注,提早支持佢地。」

香港的確只是一個小島,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聊與否只在乎你有否發掘及留意社區內有趣的事物。這六名年輕人在一次緬甸的旅遊中認識,後來因為參加機構舉辦的比賽,要選擇一個社會議題服務市民。由於他們一直關注社區內的小店,故決定以此為參賽題目。

即使比賽已經結束,但因為對於小店的執著,他們繼續走在一起,在今年4月更成立「我們的獨家邨」,至今舉辦近十次導賞團,參加者累積200人。「其實唔係想有咩大影響,只係希望喚醒市民對小店關注,亦希望可以改變市民既消費習慣,行多幾步支持下小店。」

士丹頓街唐樓反映港報業史 市建局反口擬拆 團體促城規會否決

(獨媒特約報導)城規會將於本周五(7月14日)審議市建局士丹頓街╱永利街重建項目(H19)的規劃申請,包括清拆位於舊稱「卅間」內的士丹頓街88至90號唐樓。中西區關注組羅雅寧斥市建局「反口」,推翻2013年的保留唐樓方案,促請城規會否決是次規劃申請。羅雅寧又強調,士丹頓街及城皇街一帶是舊城中環的重要部份,推土機式重建並不合適,要求當局加強保育工作。

城規會於2013年通過市建局的「保留方案」,當中只會在唐樓後面興建13層階級式住宅,但今年4月市建局「反口」提出新方案,拆卸重建範圍內全部唐樓,興建兩座20多層高的屏風樓。羅雅寧指,城規會諮詢期間共收到逾4,000份反對意見書,區議會亦一致反對通過規劃申請。

政府搞劏房是飲鴆止渴

題為編輯所擬。

一直以來,劏房被視為「非法改建」的代名詞,政府無能,未能滿足窮人的住屋需求,將窮人擠壓至私樓,才出現「劏房」。

過去半世紀,香港窮人房屋住屋,一直未消失過,像風土病般一直存在,衹是存在的形態有別,先了非法寮屋、木屋區、鐵皮屋,其後是天台屋、板間房、籠屋、床位,以至近年的「劏房」,全屬香港的恥辱。

英國人為了解決寮屋等諸多房屋問題,將新界寮屋合化法,大力建造新市填,市區則興建徙置區、臨屋,其後有公屋。

英國人處理房屋問題,都是由政府全力主導,不會依賴私人市場,對私樓市場不予維護和同情,公有公、私有私,這是政府權威。

林鄭政府無恥,利用私人唐樓建造「劏房」,其一是令唐樓變成有市場,樓價趨升,造成漣漪效應。其二是將原屬違法的改建合法化,衹許州官放火。其三是永續不合理的「劏房」現象,逃避面對窮人合理住屋需要,飲鴆止渴。

其實,唐樓業主出租,必定以市價提供,像何喜華的「一劏四」為例,也要花十多萬元進行裝修間隔,世上不會有免費午餐,要求市民做善長仁翁,何喜華得到有人捐出十多萬,才成功「一劏四」,這不是錢嗎?如果政府實施「劏房」正規化,又用庫房給予支助,根本就等於以公帑為私樓托市,結果是私樓有價,令房屋需求更難處理。

【跟蹤與恐嚇】吳文遠:法律之內警方做,法律之外黑社會做

(獨媒特約報導)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期間,社民連多名成員遭遇疑似黑社會滋擾、跟蹤,示威的道具棺材也遭暴徒當街破壞。作為社民連主席的吳文遠亦同遭跟蹤,「警方和黑社會動員來跟蹤我們的人,每邊都差不多過百人,其實是一個需要協調配合,並投放許多資源才能做到的事。但只是針對我們一個政黨約十個主要成員。」

2012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時,參與示威被控的吳文遠指,只要有國家領導人來港,警方必定大為緊張,甚至會派人跟蹤。今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規格」更高。吳文遠稱在七一前的大約一星期,已聞說有社運人士「收到不同形式的警察來電,打探風聲,甚至有所謂的中間人,勸籲說『唔好搞咁多啦,今次危險』」。

黑社會人士的出現,則在黑紫荊行動之後。

【傳媒評論】跨性別人士大圍站墮橋案 四大報導手法惹質疑

撰文:wm、py(G點電視實習生)
編輯:Mo

原文刊於G點電視網站

近日,霍姓跨性別人士從大圍月台天橋高處墮下死亡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事件發生之後,多間媒體為此作出突發及事後綜合報導。公共場所高處墮下以及當事人的背景引來讀者很大迴響,然而,報導手法卻招來不少抨擊。筆者分析各大報章的報導內容後,歸納出四大不專業的報導手法,望有關傳媒引以為鑑。

不尊重事主對自身性別認同的意願

事發後,不少網上報章引用「男子」、「仔」等字眼稱呼事主,像01新聞引述事主好友於臉書留言時,更在女性的稱呼上加上括號「希望「她」能安息」。此等字眼不但間接表現出對事主自覺是女性性別認同意願的質疑,更是背離跨性別人士及事主的訴求和損害他們的尊嚴。


01新網在女性的稱呼上加上括號「希望「她」能安息」

跨性別者輕生報導掀爭議 梁詠恩:跨性別不是病 媒體欠尊重成幫兇

(攝:Alex Leung)

(獨媒特約報導)前日一名跨性別女性在大圍港鐵站跳橋輕生,經搶救後不治。《香港01》報導事件,將死者稱作男子,指她有「性別認同障礙」,不堪壓力而輕生,又訪問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會長邱貴生,指性別認同障礙是與生俱來,應尋求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協助。報導一出引起爭議,有人批評《香港01》不尊重死者,將跨性別描述成一種病。

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梁詠恩指,《香港01》對跨性別人士的不理解、不尊重,是將跨性別人士推上絕路的幫兇。她指,跨性別人士在社會上面對很多困難,常因社會不理解而感到困擾,她要求《香港01》就報導內容道歉,亦希望事件讓政府和社會正視跨性別人士的需要。中大性別研究博士、傷殘女性主義民間學者黃彩鳳亦指,跨性別認同並不是精神病,媒體不應將兩者劃上等號,將跨性別人土污名化。

跨性別非精神病 社會壓力是元凶

梁詠恩本身亦是跨性別人士,她批評《香港01》的報導傷害跨性別群體。梁指《香港01》明知死者認為自己是女性,報導內亦指死者不願被稱為「易服男」,因為難以融入社會而感到痛苦,卻仍然報導死者為「身穿女裝的X姓男子」,做法極不尊重,亦是對跨性別人士的二度傷害。

中華白海豚剩47條 破紀錄最低 團體發起聯署倡擴保育範圍

(獨媒特約報導)自港珠澳大橋以及機場三跑道工程展開後,中華白海豚生境大受威脅,據漁護署統計,2016/17年度大嶼山水域只錄等47條中華白海豚出沒,更是連續兩年絕跡大嶼山東北面海域。

政府上月公佈《可持續大嶼藍圖》,聲稱平衡發展與保育,北大嶼及東大嶼都會將發展經濟、房屋及娛樂,南大嶼則作保育及可持續休閒康樂用途。然而,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批評,《藍圖》提出設立的4個海岸公園均屬補償措施,不足以保護海豚。學會倡議更改途經西南大嶼海域的高速船航道,長遠應連結大嶼山北至西南所有海岸公園。學會呼籲市民參加聯署,要求土木工程拓展署重新審視《藍圖》中保護白海豚的措施,以及採納學會的建議。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