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在後佔領時代中思考(非)暴力

攝:獨媒記者Gundam

金鐘清場,警隊好像突然換了另一副面孔,回到7月2日甚至更早之前的較文明狀態。於是林鄭月娥煞有介事地出來表揚這次清場行動,關注的是「高透明度」、「可以避免有人會對於我們警察的行動有一些無理的指控」。作為全港行政系統的首席官員,只關心警隊的名譽和形象,而非民眾的權利和安危,自是很教人有點失望;而對於理當如此的「高透明度」的刻意強調,反映的恐怕是過去兩三個月警方高層的決策和部分警員的行為,真的頗為黑暗。無論如何,「回歸透明」如果不僅是一次半次的公關妝扮,自然值得支持。不過,就算真的是迷途知返,也不能抹掉過去3個月出現的陰暗暴力,更不應忽略追究其發生的根源,以及帶來的各種深遠的負面影響。

暴力vs.權力

過去10多年,尤其是在曾偉雄和梁振英上任後,「暴力」成為了當代香港社會的一個關鍵詞。從WiseNews搜尋香港的媒體,「暴力」一詞在2001至2005年這5年間出現的頻率,近38,000次,2006至2010年則上升至近47,000次,到了曾偉雄上任後迄今的4年內(2011至2014年),進一步升至接近52,000次。然而,在本地的公共論述中,關注的往往是行為的形式,而非深究「暴力」的根本含意。顧名思義的結果,不僅無助釐清方向,甚至會轉移或遮蔽了真正的問題,讓我們難以從錯誤中學習。

中國社運人士正在喪失網絡掩護及支持

文/慕容复

很久以來,大陸「互聯網」一直是一個理論意義上的稱謂,其「局域網」的本質一直是事實存在。即使召開了烏鎮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也只是在強化世界對防火牆保護下的內聯網的印象。問題在於,這種將缺陷當作成果的互聯網思維,有其現實淵源。

這個淵源在於,大陸當局對局域網的自信不只是它的商業成就,而在於這樣的一個事實:大陸局域網不再只是物理概念,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個描述大陸網民心態的心理概念。中國互聯網已經實現了從圍困人群到實際上摧毀人們利用互聯網來守望相助的可怕轉變。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大陸當局對異議人群的壓制,主要體現在在北京繼續囚禁更多的社運人士,包括財新文化編輯徐曉、以及同有立人圖書館工作背景的薛野、柳建樹等人,同時在廣州開展周密部署,開審郭飛雄案。網絡對發生在一南一北的政治審判事件的表現值得深思。

從非場所到場所:探究雨傘運動佔領空間的獨特性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香港政改決定草案,引發一系列社會運動,民間稱為「雨傘運動」(Umbrella Movement)。9月22日起,學界開展罷課行動,第五日集會結束後,部份學生衝入「公民廣場」,引發市民集結支援。9月28日凌晨,「佔領中環」正式啟動。警方出動催淚彈驅散,反而引致更多市民衝出道路,形成金鐘、旺角、銅鑼灣三地歷時約3個月的長期佔領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金鐘添美道、夏愨道、干諾道中,旺角彌頓道、亞皆老街,銅鑼灣軒尼詩道、怡和街等公路及附近行人路、天橋成為最主要的佔領空間,在國際佔領運動中獨樹一幟。佔領打破了這些空間原本通過性的純粹物理特質,將它們由「非場所」意義化為「場所」。由此引發的,不僅僅是關於佔領空間確立原因的思考,還有對這些空間在運動發展中場所化、意義化過程的進一步探究。

一、佔領空間的非場所特質

1、場所與非場所

側面旁觀南京大屠殺公祭日

圖:BBC

文:貝帶勁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77週年紀念日成為首個中國國家公祭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了公祭儀式並發表講話,呼籲「正視歷史,維護和平」。中國方面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南京屠殺了約30萬中國人」,但中國部分民眾和歷史研究人士對這一數據的準確性有所質疑。當日,一位日本友人私下對本網表​​示:「我衷心悼念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所以同樣的悼念被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等事件的受害者。」

日媒的觀點

日本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在12月13日都關注到了習近平在出席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日本稱南京事件)儀式上的講話,認為其中存在著「牽制日本」和「重視日本」的硬軟兩面。包括官方電視台NHK在內的幾個主要電視台還將習近平這段講話用直播配字幕的方式加以報導。

佔領結束 銅鑼灣、立會同日清場

圖:留守抗命的17人。

(獨媒特約報導)繼旺角、金鐘佔領區後,警方今日(12月15日)上午到銅鑼灣最後一個佔領區進行清場行動,重開怡和街東行線,有17人留守抗命被捕。同日下午立法會秘書處宣佈立法會示威區的佔領者需要離開,佔領者於一小時後撤出。

batch_16001217756_dbf8122c86_k

本港回歸至今政治形勢系列之(五)──「單程證」制度與「雙非」問題的歷史因緣

  香港雖然早於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但此後華人進出香港仍然不受限制,對低下階層而言,香港與內地城市的生活環境並不存在重大區別,也就沒有什麼移民、偷渡、佔用福利、文化差異等問題。直到臨近中共建政,港英政府基於防範「共產國家」的考慮才有了初步的邊境管制措施,不過兩地之間直到1980年才有正式的移民政策,內地及港英當局為限制人口湧港於是建立了俗稱「單程證」的制度。嚴格的出入境管制加上兩地發展水平差距擴大強化了本港各階層的地域觀念,或多或少受到「大香港」意識的影響。

  因為需要給予定居香港的中外人士一種法定資格以便過渡九七,「居留權」概念於1987年正式載入本港的《入境條例》,內地當局亦在《基本法》當中設計了相應的條款,既肯定具華人血統者為「中國公民」又豁免他們遵守某些憲法義務,同時外藉人士原有的居留資格不被剝奪,而且與華藉港人享有同樣的公民權利,由此體現「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不過九七前後兩套法律對「居留權」的定義不盡一致,回歸依始隨即觸發連串司法事件。

尋找我們腳下的土地:虎地的前世今生

文:艾迪叔叔 排版:PLUSY
原刊於第114期《嶺南人》,由於原文較多圖,故看排版後版本更佳

各位嶺南人或多或少聽過嶺南大學的「正史」,嶺大建於「咸豐年前」,其前身格致書院興建於清光緒十四年,但天知道那是多少年前,就連新任「校長」也搞錯嶺南的校齡 。大學網頁有詳細的學校「正史」介紹,但我們腳下的虎地與嶺南往事,卻埋藏在重重的水泥與鋼筋底下,學校不說,乏人追問。究竟我們每天踏過的土地,有著怎樣的前塵往事呢?

虎地村的痕跡

經過北閘,不難發現嶺南土地的舊日痕跡。北閘旁有虎地村花炮會及村公所,嶺南所處的地方,前身正是虎地村——這個聽來有點神秘而兇險的村莊。虎地一名的由來,已淹沒在歷史的黃沙中,難以考證。一說是虎地下村(現為富泰)山邊有虎口型山崗,其狀兇猛,故正對的屯子圍、青磚圍村民認為不利風水。一說是虎地確是出現過老虎,香港多山,樹林茂密,曾是華南虎的樂土,此地出現老虎并不為奇。最後一種說法是堪輿學稱臨近險要多石的山邊一帶為虎地,利武將、行軍或主出門。這三種說法都沒有詳細的文獻記載,為後人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小心「被遺忘權」變成「刪除權」

2014 年將結,本年其中一個最受爭議的國際互聯網議題可數「被遺忘權」。一直以來,有關「被遺忘權」的討論都圍繞個人控制關於自己資料的權利和搜尋器如何執行,然而以保障個人資料之名,社會整體因而要付出的代價卻甚少討論。被遺忘權對網絡自由、言論和新聞自由的影響龐大,若「被遺忘權」變成某些人的「刪除權」,難免會打擊及限制資訊自由。

「被遺忘權」正在全球成為話題

互聯網技術發展令數碼痕跡永久保存於網上成為常態。本年其中一個最受爭議的國際互聯網議題可數「被遺忘權」—即個人若認為網上和他有關的資訊是「不相關、不足夠或不再相關或超乎適度」(Inadequate, irrelevant, no longer relevant or excessive),便可以向互聯網搜尋器提出申請移除該連結。今年五月歐洲最高法院對谷歌公佈的最終判決,指出 Google 須移除西班牙律師 Mario Costeja 在報章上的債務記錄的網上搜尋結果。

歐洲因歷史背景而重視保護個人私隱,德國則是全球第一條個人資料保護法律的發源地。被遺忘權引發的爭議,將歐盟與言論自由傳統深厚的美國的角力升溫。最近歐盟工作小組要求 Google 將「被遺忘權」用於主域名(google.com),而並非僅僅只是歐洲的子域名,大有向全球輸出「被遺忘權」的意味。

研究指房屋策略與新世代格格不入

研究指房屋策略與新世代格格不入
盼長策檢視房屋供應過程而非「唯搵」

近年一直研究香港土地與房屋問題的本土研究社,於十二月十四日發佈《供不得其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新視野》的民間研究報告,回應政府即將定案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本研究由80、90後青年新世代參與製作,平均年齡為26歲,是一份新世代為主體的房策報告。」研究報告有六章,涵蓋了(1)歷年來的長策比較分析、(2)房屋主導權調查、(3)租賃市場與(4)空置狀況的分析,與及(5)市區重建模式檢討,正正回應了當今長策只重「唯搵」及欠年青視野的問題,報告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的思路出發:

一、長策未有檢視新增土地供應過程的效益 未善用已盲搶

  • 研究報告檢視梁振英上台之後(2012年)實際上的土地供應,發現公私房屋土地分配大約為「四比六」,整體房屋土地供應仍是發展私地為主導。
  • 檢視實際透過年度賣地計劃及其他方式供應的土地,只有預期的60%至70%,仍有很大優化空間。
  • 現時長策訂立的六四比例,其實只和曾蔭權時代公私房屋的比例(56:44)差不多,未來房策在公私比例上與過往變化不大。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二):寫見證、格格漫畫、棟篤笑、小說

圖:Economist

上周五的文章《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科技是我們的武器》,今天早上好像被封鎖了。假如這是惡意行為,說明了我們誤打誤撞,又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根據毛主席的「死仔包/死女包理論」: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那我們集體發文、創作,可能是可行的出路。周末聚餐,討論到這篇文章,有朋友說我給的建議未夠具體。以下是根據好朋友「ICC的MCC」的思路,再給大家一點發聲的建議。

「ICC的MCC」的想法是單說理論,必然很悶,而且很容易流於雙方互叫口號,卻沒有交流的境地。與其說教,不如說故事,更能發揮理論。很多宗教經文,用的都是故事形式。整部《聖經》,基本上就是以色列民族的立國神話,以及耶穌及祂的門徒的事蹟。許多最重要的理論,都是故事中的故事:耶穌在某地傳教時候說的比諭故事。以故事傳教,簡單易明,亦容易記憶。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91
  •  2492
  •  2493
  •  2494
  • 2495
  •  2496
  •  2497
  •  2498
  •  249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