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特約報導)演員把身體摺疊,化成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演員重覆動作,一次又一次被輸送。然後,輸送帶化成跑步機,演員輪流在上狂奔。他們似乎在追趕著甚麼,卻未曾意識到,儘管動作有多猛烈,也只是回到原地。
有人說網絡世界是一座無法標記的真實城市,而它是虛擬還是真實,取決的,是那運用的人。陳炳釗,《電子城市》的導演,猶如那彌留於城市縫隙的人,一直試圖在劇場標示出他心中的真實城市。
《電子城市》二度公演:回應全球化下的城市變化
時間回到2003年。香港經歷沙士,社會、經濟陷入困境;另一邊箱,政府急推基本法23條並首次引進自由行,最終50萬名市民在七一走上街頭。同年,德國的李希特 ( Falk Richter ) 寫下了《電子城市》,陳炳釗則努力地在更著重營銷的消費時代經營劇場。
《電子城市》裡有一段:「全世界一式一樣,我覺得自己不斷check in,但就從來無check out 過。我周圍去,但就無郁過……我住喺呢度,但係呢度唔係我屋企。」
全球化為我們帶來的,除了世界經濟一體化;似乎連迷茫二字,也成為了普世的共通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