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henna畫左成20分鐘,不過我個D只係小兒科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父親節,除了跟父親吃飯外,我也特別思念我的好朋友
Homyar,他是在香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跟他認識已經4年了,他給我的印象除了是一個親切開明的朋友外,還是個廿四孝的丈夫和父親,因為4年來跟他每一次的WHATSAPP,他總會提到在孟買生活的太太和女兒。
瑣羅亞斯德教起源於波斯,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因為生活的地方叫做巴斯,所以瑣羅亞斯德教的教徒也被稱為巴斯人。公元六世紀的時候因迫害逃到印度的西岸,巴斯人自始以印度為家。現時全球的巴斯人大約有12萬,大多數居於孟買,香港大約有200多人,在香港的歷史上,著名的巴斯人包括了麼地和律敦治。
正如很多的傳統社會一樣,瑣羅亞斯德教源用父系的傳承,換言之就是只有父親是巴斯人,子女才可成為瑣羅亞斯德教教徒,假如巴斯女孩子嫁給非瑣羅亞斯德教教徒,她甚至不能再參與瑣羅亞斯德教的宗教儀式。
因為跟Homyar份屬好友,所以在剛過去的4月到了孟買參加他獨生女兒的婚禮,因為新郎不是巴斯人而是印度教徒,而新娘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巴斯人身份的關係,所以在一星期的儀式當中,便既有一些印度教的活動,又有巴斯人的宴會(但雙方都取消了一些宗教儀式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在長達一星期的儀式當中,令筆者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婚禮前的Sangeet之夜和巴斯人的晚宴。「Sangeet」在梵語中有「一起唱歌」的意思,就像香港人的婚前派對。這一晚,男女雙方的家人和朋友都盛裝出席,席間有專人為客人畫手繪,還有一個接一個的歌舞表演,連新娘新郎的父母也有上台表演呢!
這是筆者第一次參加巴斯人的宴會,巴斯人並沒有飲食上的禁忌;宴會的場地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酒會,大家飲飲雞尾酒,吃些小食,跳跳舞。會場的另一邊是流水宴式的巴斯晚宴,賓客分批入座,每輪約45分鐘到1小時,全晚大約有三輪; 大家會排排坐,以蕉葉為碟,侍應將一道一道的菜放在蕉葉上,有魚,有雞,有飯,筆者全都喜歡,有獨特的香料味,不算辣而易入口。可能因為大家都知道時限,席上大家都默默吃,沒有太多的交談,筆者就是因為太多說話而吃不完食物。當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侍應便會送上甜品,你便知道完結的時間到。巴斯朋友告訴筆者在一些大型的宴會,有時候你還沒有吃完便已經有人在你身後排隊。收拾很簡單,侍應只要用蕉葉將食剩的食物包好便可,其實筆者相當喜歡這個模式,又快又環保。印度的婚宴的另一特色,就是賓客們會排隊上台跟一對新人合照並送上「人情」,男家宴會那天就是因為人數實在太多,單是排隊上台拍照便排了半小時。
對於筆者來說,不同文化的通婚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正正因為瑣羅亞斯德教父系傳承的關係,巴斯女孩嫁給非巴斯人對於巴斯族群的人口來說其實是 「減一」 ,所以在這件喜事上也還是有一點點的無奈,尤其是在祭司身份也是以父子代代相傳的傳統下,作為朋友,雖然Homyar從沒有主動提及,但筆者也可以想像Homyar內心矛盾和複雜的心情,當然女兒的幸福比起一切的傳統禮教也來得重要。
筆者本來就對父系傳統在概念上非常有保留,這次的經驗更使我意識到男性在父系社會當中也不一定是嬴家。尊重和保留傳統是文化得以延續的關鍵,然而文化並非不可變的,正如當初由波斯逃到印度讓巴斯的文化得以延續,事實上巴斯族群也正討論究竟外嫁的巴斯女孩子是否可參加宗教儀式的可行性。非常期待看見瑣羅亞斯德教這個源遠流長的宗教可以向世界展示革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