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公共圖書館走了一趟,在哲學類書櫃看到兩本台灣出版的哲普書,一本是張智皓的《今天哲學了沒》,另一本是朱家安的《哲學雞蛋糕哲學》。有趣的是,這兩書在台灣可算是暢銷書,但在香港似乎沒多少人知曉。這不禁令我想到為什麼兩地會有這樣的差異。
也許有人會說:這當然啊,台灣出版的哲普書自然在台灣比較受歡迎,畢竟兩位作者都在台灣公共媒介略有名氣。嗯,這種解釋不錯,但還不夠充分。首先,這兩位作者能夠在當地靠哲學打響名堂,但如果地點換成是香港,似乎難以成功。其二是,不論是翻譯的、還是華人地區出版的哲普書,在香港的銷量向來平平無奇,雖然據聞已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與台灣相比簡直是小毛見大毛。
不過,其實香港也曾出現過閱讀哲學的熱潮,那就是2011年出版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打破多年來香港只有流行小說或投資理財書才能躋身暢銷書榜的慣例,風頭可謂一時無兩,但(不幸的是)熱潮也很快過去。相反,在台灣,這本書卻掀起廣泛的哲學熱潮,網絡出現大量相關的討論、其他台灣哲普書的銷量也因而受惠、台灣當局更因此邀請作者Michael Sandel到當地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