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淋漓
文:劉劍玲 吳國偉
看到淋漓畫斌仔,閃出要為他寫一篇文的念頭。稱他為社會學家,是針對他細緻的觀察力,以及穿透社會框框的洞察力。
自主「命名」(Naming)
我們稱呼他為「斌仔」,甚至忘了他本來的名字。雖然他有提及喜歡叫斌仔;可是這個名字,也透露了如何看待病人:視之為較弱、需要被照顧,就像小朋友。斌仔又怎樣自稱?他自序的下款為「活屍骸(鄧紹斌)」,他不希望人誤會這本書是勵志故事。他是只活屍骸,他想要安樂死。
鄧紹斌,生於一九六九年。意外發生於一九九一年,正就讀羅富國教育學院,所以我們會稱呼他為「斌哥」,或是「斌sir」。
看透「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
斌哥因一個失敗的後空翻動作,導致全身癱瘓。在醫院經過一輪急救和深切治療後,被運往普通病房。
「幾名彪形大漢旋即粗魯的運貨到指定地點去,一個新的代號『十六』記錄於我的病歷表上,每逢身體檢查及訪客誤找地方的時候,編號十六便大派用場,而囚犯的真實名字則被槍斃了。」(頁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