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傘下人文01】繪出一百位傘下的臉——專訪陳海雅

(獨媒特約報導)「任何人有赤子之心,都可表現出美。」

陳海雅,Etta Chan,笑時雙眼像兩條彎線,讓人想起兒時畫紙上,天空裡永遠翱翔的飛鳥。

心善就是美 用插畫參與佔領

「心善就是美。如果我對他們的印象沒有前設,就不會把他們畫得美。就是因為我認同這班佔領者所做的事,所以,我無論如何都會把他們畫得很美。」

Etta,現為自由身插畫師,在雨傘運動期間發起名為「100 faces under umbrella」的計劃;在金鐘佔領區找了一百位佔領者,畫下人像。

Etta坦言,最初只是去「計人數」,並未想到會用畫畫這個方式參與運動。後來,在金鐘佔領區成形時,她在那裡遇上一位畫人像的女生,讓她想到,自己其實也可以透過畫畫,參與運動。

編輯室周記:石器時代的施政報告發表巡禮

預料之內,本周網站被施政報告相關文章「洗版」:有本網的自家報導、業界的回應、專家點評、網民感想等等,數量約八十餘篇。立場新聞和852郵報的相關報導及評論亦有上百篇,更別忘了社交媒體上的眾聲喧嘩。網絡媒體和社交網站以光速發展之際,網上議政網上回應的趨勢只會有增無減。偏偏,政府仍然停留在互聯網的石器時代,只把網絡當作壁報版和展示屏幕,上載的施政報告全文(版面設計還要非常不user friendly)和直播行政長官相關發言片段,視急速冒起的網絡媒體如無物。政府有多少誠意推進和支持新聞及言論自由,可見一斑。

按照慣例,特首先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下午出席記者會,晚上出席電視台舉辦的論壇。翌日再到電台烽煙節目,緊接是立法會答問大會,還有些中英文電台的個別專訪。不翻查資料,還忘記了政府發表施政報告後到電台出席烽煙節目,乃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開先河。他每次發表施政報告後,均會到電台出席烽煙節目,想不到就成了三任特首的施政報告「巡禮」一環。九十年代香港回歸中國在即,人心惶惶,議政節目日盛,時事烽煙節目亦乘勢而起。被形容為政治家的彭定康選擇當時受歡迎的大眾傳播媒介,接受市民直接質詢。

王俊杰:命運自決非港獨 周浩鼎:港獨主張影響區域穩定

圖:游清源(左)、馮煒光

(獨媒特約報導)《城市論壇》討論施政報告批評《學苑》及《香港民族論》的民族自主討論,青年民建聯主席周浩鼎直指港獨主張危險,是挑動內戰、影響區域穩定,以「個人身份」出席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亦指自己「絕對不會拋低中國人身份」。《學苑》前副總編輯王俊杰解釋自決不等於獨立,時事評論員游清源質疑文章就能導致港獨,是上綱上線。

batch_10933316_10152926375280358_597077655_n (1)
圖:王俊杰

民間為名,官方為實的「青少年軍」

雨傘運動後,政府認為問題在於國民教育出了問題,將加強愛國教育視為首要任務。惟不欲洗腦教育再次引起市民關注,於是奉行「只能做,不能說」的原則 。汲取12年國教科爭議的教訓,所有項目重新包裝,以擴闊視野和學術交流之名,大搞交流團和姊妹學校計劃;一直傳聞甚久的「青少年軍」,則跟近年其他愛字頭組織一樣,標榜是非官方組織,(暫時)不涉公帤,甚至在宗旨上明言「會避免與香港及其他地方的政治組織有任何聯繫」。總之,民間建軍,不涉政府開支,你們這群反對派還可以說甚麼?

說是民間建軍,實質官方色彩濃厚,試問有哪位「民間人士」有這樣的本事,可以邀得梁振英、張曉明兩大管治梯隊之首,加上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成為「名譽贊助人」?又有誰搞一個制服團體,可以在駐港解放軍軍營舉行建軍儀式?據悉這隊「青少年軍」主力招收曾參與「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的學生,這個夏令營本身就是由教育局、解放軍駐港部隊和由董趙洪娉擔任創會會長之羣力資源中心合辦。根據之前見於傳媒的一些消息,官方的劇本是先由民間開辦,運作成熟時就由官方開始資助。去年政府把對制服團體的資助提高一倍,說明政府早就留下這條伏線。民間為名,官方為實,意圖明顯不過。

簡東拿談《查理周刊》遇襲案:不要恐「回」

《查理周刊》遭受恐怖份子襲擊,固然使人心酸。當世間再次談論文明的對立、言論自由岌岌可危之際,曼聯足球的傳奇人物簡東拿卻傾向以另一種角度解讀這樁悲劇,並由此談起他對足球場內外的種種想法。

日前(14/1)法國電視媒體 Euronews 記者問及簡東拿對於《查理周刊》遇襲事件的看法,簡東拿首先想到的是1988年巴黎聖米高劇院的襲擊事件。「(《查理周刊》事件)是教人震驚和遺憾的,但不幸的是言論自由受到攻擊並不是前無古人。1988年10月,有人在聖米高劇院故意縱火,當時裏面有人觀看馬田史高西斯執導的《基督的最後誘惑》。施襲者是極端保守的天主教徒。四十人受傷,四人情況嚴重,這就是一樁有意的犯罪襲擊,要把裏面的五人活活燒死。」在簡東拿心目中,極端的宗教行為豈獨伊斯蘭?

相隔三十年,這點情況可有改變?「上述的事在今天剛巧沒有用來對付伊斯蘭罷了。宗教狂熱到處都有,但涉事者只是少數,剩下的天主教徒、佛教徒、穆斯林都很單純。我認為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它,只重視今天發生的事會限制我們的視野。追溯前事很重要,它們都在非伊斯蘭的恐怖組織身上一一發生。」簡東拿如此總結。

簡東拿會否擔心眼前局勢會日趨惡化,甚至導向種族仇恨呢?他說:「危險的是人們都會跑出來說所有穆斯林都是這般德行,但我堅信百分之九十的穆斯林都會為這樁悲劇不安和慚愧。」簡東拿更強調,把伊斯蘭標簽成極端宗教就是危險所在。

我們的照片

偶爾會拿著菲林相機到街上拍照,總會遇到一兩個人好奇查問:「咩相機嚟㗎?」說不上很有研究,但對菲林攝影卻有莫名的鍾愛。縱然論規格,日新月異的數碼相機一定比機齡數十年的菲林相機先進;縱然智能手機盛行,隨手拿來也可照相,使用攝影應用程式,更可調校出層出不窮的效果,不費吹灰之力;縱然菲林買少見少,沖晒亦花費金錢。但是,那令人期待的三十多格底片的畫像,卻叫人著迷。

慣用的菲林相機大都生產於五至七十年代,是浪漫的玩意。他們來自不同國家,透過鏡頭看過我沒有看過的風景。我有時幻想,有些較古舊的鏡頭,說不定上過戰場,拍過戰爭的紀實照片。手握著一台台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的相機,感覺著他們身上歷史的痕跡,我知道,喜愛這玩意的大都是愛懷舊惜今的人。

地產商的進化:綠色為名,發水為實

文:楊文友(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建築物消耗全球40%的能源,排放全球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之一。近年,不少國家為了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都集中火力發展綠色建築,在設計、建造和使用週期中,例如是空調系統、照明系統、升降機及環保設計等入手,減少耗電。以現時可行的技術計算,綠色建築可助減少三至八成用電量。

新加坡在綠色建築發展快人一步,早在2008年訂立了目標,2030年要有八成建築物獲得綠色認證。反觀香港,一直沒有整全的目標和策略,只有2011年推出「以總樓面面積豁免措施」鼓勵發展項目申請綠色建築認證和2012年開始生效的《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推動綠色建築督導委員會,為長遠發展綠色建築訂立策略及行動計劃,但兩年來綠色建築發展也沒有太大進展,特首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亦只有「就推動綠色建築制訂實施策略及詳細建議」一句,沒有進一步具體措施。

空作無用功,塞車無了期——評交諮會《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

原圖:蘋果日報

在2014年的最後兩天,由交通諮詢委員會轄下工作小組撰寫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出爐。雖然有關香港道路擠塞的議題早已應是交諮會的關注焦點,而交諮會現在才交出一份報告來,實在嫌晚,但還是要比一事不做來得積極的。可是,直白地說,這份報告雖不至於一無是處,但其研究的深、廣度都實在令人失望,研究中也未嘗觸及一些較零碎,卻可能很重要的問題,如交通管理設施(包括交通燈、斑馬線、車輛禁區、黃色方格禁區等)之互相不配合,導致交通系統出現瓶頸時無法及時疏導,極易因部分道路使用者的不當行為而造成擠塞;又或貨運及旅遊巴停車位規劃嚴重失當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看似微小瑣碎,但卻直接間接地導致報告中所稱「警方須調配人手應付其他職務,……較難優先對與交通擠塞相關的違例事項執法」情形出現,而且也不是單純的執法問題,而是涉及總體規劃,以至經濟發展、土地開發層面的問題,並非如報告中三言兩語就能解決了事的。視野如此狹窄,這份報告一如本文標題所言般「空作無用功」,也就不足為奇了。

查理屬嘲笑諷刺,還是歧視仇恨?

查理週刊恐襲案,掀起了很多社會討論。其中一個爭論是,查理漫畫到底屬歧視仇恨言論,還是只是嘲笑諷刺或侮辱極端的宗教份子。

為什麼今次會出現這兩者差別的爭論?因為我們通常認為歧視仇恨言論比嘲笑侮辱嚴重得多,甚至嚴重到應該立法禁止。但歧視仇恨言論如何與嘲笑侮辱區別出來,並不容易說清楚。

嘲笑侮辱與歧視仇恨言論

一般而言,嘲笑與侮辱都是志在羞辱對方,令對方感到不堪或羞恥。而侮辱通常會貶低對方的人格或名譽,嘲笑則不會。

至於「歧視」,這個概念並不簡單。它本身是抽象的道德概念,用來介定什麼差別對待是錯誤。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裡為「歧視」作出一般性界定:

當(且僅當)一個行為屬不合理、不公平、帶有貶義成份或具敵意的差別對待,則這行為屬於歧視。

譬如,當一個零售店老闆因為應徵者的性傾向而不聘請對方,則屬歧視,因為該老闆以性傾向這不相干的因素拒絕聘請對方。但一間教會聘請牧師時不考慮無神論者,則不屬歧視,因為這是合理的考量。

中國依法治國的可能性(一)

在陳弘毅提出白票守尾門的第二天,他出席了一個香港大學的研討會,內容是四中全會後的中國法治發展。事實上,會上的討論饒富趣味,可惜因傳媒的焦點都放在其他人對白票守尾門的回應而被忽略。筆者剛好有空成為座上客,或能以個人理解對此略書一二。

研討會的主題名為〈四中全會後的依法治國〉,前半部邀來了中港的法律學者以較為學術的角度探討現今中國的司法體制在四中全會後的可能發展,後半部則有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及博客Susan Finder述說他們的觀察以及補充。

第一個探討的問題是由林峰教授所提出的在四中全會裏所強調的依憲治國和依法治國的關係,又會否因此能重新肯定憲法的地位。另外,他又特別提到,四中全會其中一個主軸是強調人民代表大會的憲法監督權1。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64
  •  2465
  •  2466
  •  2467
  • 2468
  •  2469
  •  2470
  •  2471
  •  2472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