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有美食車,何需外地引入?](/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Stanley
文:葉寶琳(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
剛公佈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曾俊華提出會研究將外地流行的美食車(Food Truck)引入本港。早幾天農曆新年,去年最繁華的「桂林夜市」今年成了食環的眼中釘,令小販絕跡,今天財爺卻公佈這個研究,實在諷刺。小販車不就是香港地道的美食車,何需外國引入?昂貴的美食車又豈能賣魚蛋牛雜的小販所能負擔,最後又是財團的大生意?
小時候讀到香港史,見到辛亥革命時代的香港老照片,都已有許多路邊攤販,香港特色地道小食,碗仔翅、砵仔糕、雞蛋仔、車仔麵等,無不由街頭開始。港英政府二十年代開始為小販設發牌制度,大牌檔更於1954 年宣佈不再簽發新牌照,至1970年代,政府以「整頓市容」為名,開始打擊街邊攤檔,停止再發小販牌。至1997年回歸後,政府更大力掃蕩無牌小販,以食物衛生為名,熟食小販成頭號打擊對象,令街邊小販的數目驟然回落,由2010年的522個跌至2013年的455個,如果港府仍然打壓小販,香港美食隨時消失於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