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人永遠只能硬食毒菜?

香港人永遠只能硬食毒菜?

文:劉海龍(本土研究社核心成員)

按:近日爆出內地不法集團走私蔬菜到香港,未經食安中心抽驗就直接運到街市,但即使經過食安中心抽驗,是否就代表可以食得安心?

早前有線新聞刺針揭發了大陸走私毒菜,令人心惶惶聞菜色變。但原來就算不是走私菜,網上媒體農場新聞亦曾披露,食物安全中心對供港蔬菜的抽樣檢驗率只有的0.0016%,內地蔬菜的所謂合格率達99.81%就自然不出奇了。大家都懂得鬧爆食物安全中心,質疑政府礙於政治因素,妄顧港人健康,輸入有害食物。但真正的解決辦法就只是頭痛醫頭,增加抽驗率?還是要找出更合成本效益的食安思維?

〈AGR101 邁向本土農業世紀〉第三講,談及農業科技的迷思時,就借鑑了港人以為很安全,但卻在2011年令人心惶惶的歐洲食品。當年夏天,德國爆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令數千人染病,五十多人死亡。起初德國將矛頭指向西班牙入口的小青瓜,重挫了西班牙出口農產品的收益。衛生部門在後期才發現源頭來自德國北部生產的豆芽,西班牙對此非常不滿並向德國政府追討賠償。更戲劇性的是後來又發現元兇來自歐盟外的埃及所輸入的葫蘆巴豆(fenugreek),埃及政府隨即否認。想不到連歐洲大國的食物安全也如此脆弱。

筆者想批判的並不是當中的科學家有否好好把關,而是本質上尊崇化約論 (Reductionism) 的學術界。他們習慣將問題不斷劃細,分別論證,而學科之間又欠缺交流扣連(尤其是公共衛生學及社會科學)。單單注重檢驗一環,而忽視跨國食物鏈本質上的問題,實在是見樹不見林,未能找出問題的根本。農產貿易牽涉無數性命,以億計資金;欠缺批判性的科研,不但未能為食物安全把關,反而淪為國際政治及大型農企角力的工具。地方政府及政黨常強調的食物事故來源追溯系統,對本地農夫有效;但上升至跨國跨境層面,所謂的食物檢測及來源追溯頓成羅生門:各國只顧為自身農企辯護,洲際層面互相抵賴!

怎樣才是治本之法?食物安全的根本,在於消費者跟生產者的扣連,令農夫不用挺而走險的耕種模式去生產;同時縮短食物鏈,將食物由農田至餐桌之間受感染的機會減至最低。將確保供應量的食物保障(Food Security) ,提升至令市民更能選擇食物生產模式的食物主權(Food Sovereignty) 。沒有本土農業及食物主權,香港人永遠只能硬食毒菜,日漸對媒體上連環爆發的食物安全危機感到麻木;自保方法就只剩努力賺錢炒股買磚頭,以便年老(或更早)積毒成疾、大病臨頭之際,能透過每日來電一次的物業信貸,套現支付天價醫藥費,咁就一世。

這就是香港人的命運?不一定。今日我們尚有一群默默耕耘的本土農夫,以及至少四千公頃的農地可作復耕發展;但當新界XX新發展區都通過,香港農地只剩不足一百公頃的農業園後,就神仙難救了。多一斤本地菜,我們就對食物自主多一分掌握;少一分本土農地,我們就離健康生活越遠。

-----------------------------------
民間學院課程 POL101 法治作為政治尚餘少量名額,報名從速!
上課日期時間為:
三月1・8・15・22 (逢星期日)
晚上 7:30 至 9:30
詳細介紹|http://goo.gl/4TZJXz
報名表格|http://goo.gl/tEoH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