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星光大道捉鬼 周日揭盅

康文署早前未經招標就決定與新世界合作擴建星光大道,並偷步入紙城規會申請批准。康文署在公眾壓力下決定與新世界重新諮詢公眾,但拒絕全面開放討論諮詢規劃設計或應否公開招標等管理模式。

市民期望政府能利用公眾參與的契機撥亂反正,但今次諮詢範圍迴避管理模式與設計規劃的核心問題,究竟星光大道應取消或重建?海濱應交由公眾、社區或私人財團管理?海濱事務委員會是否被架空?拒絕公開招標是否違反政府指引?如何維護公眾利益?

從來魔鬼都在細節中,所謂翻新活化星光大道,只要細看設計圖則,最少有5個設計上的「魔鬼細節」,包括犧牲公共空間改作商場入口及旅遊巴泊車位;又將現有星光大道的李小龍、梅艷芳銅像「趕入」更狹窄的尖東海濱,確保新世界中心對出可享無遮擋海景;表面上保持綠化比率,實質移除百多棵樹木並加建上層以放置盆栽充數。

要知道更多官商合謀和管理模式中的魔鬼細節,可於本周日(10月4日)下午到理工大學細聽黃英琦、梁繼昌、毛孟靜、司馬文、鄒崇銘等議員和專家學者的分享。星光大道的未來不僅關乎尖沙咀海濱,更關乎港人能否實踐「自己城市自己管」的權利。

尖沙咀海濱: 設計、管理與公眾利益

日期:2015年10月4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二時半至五時

食環署強拆深水埗布市場 布販周六「棚仔聚傘」抗議

攝:麥馬高

(獨媒特約報導)食環署在無諮詢下,強行收回深水埗布市場,擬交還用地予政府興建200個單位。布小場小販是在1978年因興建地鐵荃灣線被迫遷至現址的「臨時」市場,歷史前後達60多年,如今面臨二次迫遷。團體周六將舉辦「棚仔聚傘」開放日,促當局先行提交搬遷安置方案。

「反對深水埗布市場將被關閉」facebook專頁聯合支持團體及棚內40多位經營多年的布販,他們指俗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販市場,貨源來自於大廠商用剩的零星布料,布匹售價便宜,亦有很多獨特選擇及容許「散剪」,在過去38年均是設計系學生的勝地、南亞婦女自裁衣服的寶藏及知名時裝設計師的搖籃。」布市場是創意的發源地,他們批評當局在並無任何搬遷方案下強行清拆。

「變性人之父」榮休 威院下月起接手性別重置手術

【G點電視綜合報導】有「變性人之父」稱號的律敦治醫院外科醫生袁維昌,於下月正式退休。性別重置手術將由下月起逐步轉到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

袁維昌醫生由80年代起,便開始為跨性別人士進行性別重置手術,至今協助近100人。1987年,袁維昌是專責外科手術的政府醫生。他獲得政府資助到英國深造半年。當時,他只抱著「少人讀」、「富挑戰性」的心態選讀整形外科。

袁維昌回港不久,就獲委派負責全港首宗女跨男的性別重置手術。袁坦言,首次動刀畢生難忘,步步驚心。

服務25年,他認為接觸跨性別人士愈多,就更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否則一般人很難想像,一個人生出來,會認為自己是屬於其他性別。他又補充,如果一般人不知道該如何稱呼跨性別人士,就可學習護士們給他的點子,先問跨性別人士:「你希望我如何稱呼你?」袁醫生認為這是個很聰明的辦法。

袁維昌將於下月退休,但於明年仍會到律敦治醫院協助5-6名跨性別人士進行手術。退休後,他會先稍作休息,未來再考慮私人執業。

見習冇限耆——當耆英遇上潮流教主

以前經常聽見別人說「薑越老越辣」,長輩會説「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人越老理應是更有智慧,比年輕人看得透徹。但是,點解這個年代又更多老人家被嘲為「老懵懂」、「老屎忽」?我認為可能跟數碼化年代有關,當年輕人個個都用Facebook, Instagram,你仍然留戀舊崗位,卻連Whatsapp也不懂用時,無論你有多歷練,有些經驗原來都會被廢的,終還是會被年青的社群所遺棄。

"The Intern" (港譯:見習冇限耆)中的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就是港人俗稱的「Old Seafood」,在同一公司做了四十年才退下,公司生產類似「黃頁」的大大本打得死人的電話簿,已經成為古董了。現今沒有人會查黃頁,正如也沒有人會穿西裝返網媒一樣。年代變了,舊有的價值觀是否仍合用呢?這部電影告訴你,不能一成不變,除非你真的不再在商場打滾,否則便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作出相應的改變。

民主黨參選人數下降三成  單仲偕:好難再掛住隻鴿就贏到

(獨媒特約報導)民主黨星期四下午舉行2015年區議會選舉誓師,今屆派出95人參選,當中40人爭取連任;人數較2011年的132人大幅減少三成。單仲偕是民主黨今屆區選的選舉委員會主席,該黨今屆推行「精兵制」,指黨內年青人要在社區「扎根」,黨再作「考核」才可推薦參選。單仲偕認為今時唔同往日:「好難再掛住隻鴿就贏到」,他表示今屆如能保住現有議席已有所交代。

民主黨自2010年政改一役後,曾遭網民批評及指他們和中共密室談判。單認為,2011至2012年民主黨受到的攻擊最為「慘烈」,而民主黨上屆區選亦遭人民力量狙擊,他指人力的手法曾引起泛民支持者爭議;直指那些「靠鬧人」的政團「一時間無疑係吸引選民眼球,但依家選民會睇清楚」。

而今年不少傘兵與泛民政黨「撞區」,他回應指協調機制來到今屆已是第三屆,形容今屆選舉部份參選人「突然飛黎。」、「臨急臨忙先黎選,然後又要我地走。」單希望日後會再檢討協調機制,期望將來能及時吸納其他政團的參選人,減低「撞區」機會。

談誠信

港大聘請副校長,竟會成為城中熱話,本身已經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及後發展到出現「等埋首副」和最後否決委任的種種事情,簡直是一場鬧劇,是港大之恥。

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亦在校委會會議結束後,向公眾透露了部分會議內容,包括投票結果和各委員的部分發言,如「無慰問我」、「無博士學位」等有趣論調。

隨後,馮會長立即受到各方指摘,包括: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 -馮敬恩為了自己所謂的公義,放棄了個人誠信,向傳媒披露校委會會議的內容,她認為較其所希望的香港大學生水平低,對此感到遺憾。

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 - 譴責馮敬恩的做法,校委會會考慮可能的懲處。馮敬恩披露校委會會議討論内容的行徑,徹底無視校委會的保密守則,有礙委員在會議上自由討論和交流意見,並違背作為校委會委員同意對會議內容保密的承諾,令人遺憾。

港大校委會委員李國章 - 狠批馮是「大話精」,不守信用,言論不可信,「你信唔信呢個『大話精』?呢個人唔應該爆呢啲嘢出嚟」。

其實,「為了公義,放棄了個人誠信」,是否有問題?到底,何謂誠信?

活在另一天空下的女性——要求中國政府禁止販賣北韓婦女活動及停止遣返脫北者

作者:朴志賢 Park Ji-hyun

如果你問我有關北韓的人權,我會回答:「北韓的人權狀況是人們無法想像的,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亦不會發生這種情況。北韓人民活像龐大監獄裡的奴隸一樣,甚至根本沒有人權意識。婦女及小孩的人權狀況尤其惡劣到無法想像。家庭因飢荒被活活拆散:孩子被遺棄,父母與孩子分開,兄弟姐妹各散東西。這都是北韓實況,那裡的山丘長不出樹木,甚至寸草不生;一遍荒蕪就如沙漠一樣。」

韓民族於近代飽歷人類苦難。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下,400至600萬名韓國人被逼作奴隸,25萬韓國婦女被充當性奴。在韓戰期間,200萬名韓國人被殺,更多的人流離失所。

但對北韓人來說,這些回憶都不僅是歷史,更是今天的現實生活。

在北韓,我住的地方有一首「自由」之歌,歌詞說人生若沒有自由就沒有生活可言,所以不自由,毋寧死。然而,在北韓沒有言論、行動自由,亦沒有宗教。
當納粹集中營於二戰時獲得解放,國際社會誓言絕不容許這種暴行再次發生。然而,當今的北韓卻再度發生這種暴行,過百萬人因金正日獨裁政權而被殺害。

在北韓飢荒(北韓國內稱之為「苦難的行軍」),350萬名無辜北韓平民於金正日的獨裁統治下死於飢荒。說這是金正日的大屠殺亦毫不誇張。他漠視人民的痛苦,面不改容地說只需要一百萬人的軍隊。

領導中共建國後的體育事業 文革被迫害致死的 —— 賀龍

今天是十月一日,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六周年。今天想簡介中共建國後領導體育事業的人物,他叫賀龍。

中共建國初期,體育工作由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負責管理。團中央協助發起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以準備取代民國時期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到一九五二年六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同年七月,中共的代表團出席了赫爾辛基奧運(但運動員趕不及參賽)。代表團回國後向中共中央撰寫了一份報告,提出為加強共產黨對體育工作的領導,應在政務院下設一個全國體育運動事務委員會。該建議得到接納,於是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就在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成立,主任為賀龍。五四年,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易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主委仍為賀龍,直到文革。

鬥爭壓倒一切:梁班子的賣地哲學

「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這是毛澤東引以為傲的名句,文革時期紅衛兵奉為金科玉律。 可是沒有人想到,就是這一套把習近平父親也鬥倒的鬥爭思維,在今天香港大行其道。殷鑒不遠,上周五截標的大窩坪賣地,足可說明這套以行政長官梁振英為首的管治心態,如何把香港一步步推向深淵。

本來位處九龍獅子山腳的一幅地皮,面積2.1公頃,可建樓面面積不過是60萬平方呎,雖因綠化地帶改劃屋地引起爭議,並非甚麼觸動市民神經的頭等大事。但只要細看賣地章程,便明白內有乾坤,絕非發展局長陳茂波念茲在茲「揾地起屋」那麼簡單。

與地鬥:這片發展地盤四面環山,位處海拔160米至200米,集水區達22公頃,最高點為北面海拔450米高的畢架山,陡斜的山坡上滿佈花崗岩巨石,最大直徑達4米。根據地質紀綠,地盤四周起碼發生過10次山泥傾瀉,從山澗中下游滿佈巨石推斷,該區巨石滾落和暴雨時出現泥石流的現象十分尋常。最近期有紀錄的山泥傾瀉是2005年,當時經歷兩天暴雨後共有200立方米山泥崩塌,但由於該區沒有民居,所以紀錄並不完整。

公屋養狗,錯在哪裡?

(攝:撒雅)

文:Roni

公屋養狗,禁與不禁,反對聲較讚成的為多。*反對的人,主要擔心狗隻製造嘈音、環境衛生問題、不相信狗主能自律和不相信政府能有效執法;而教我有點意外的是,有不少支持的人,主動認錯懇求,認為自已違法養狗在先,望房屋署放寬條例,網開一面。

動之以情,我並不反對;錯在違法的解説,卻又不見得合理。

法例理應與時並進,過時的公屋 / 居屋養狗的條例,不是法例,而是懲罰,對狗主而言是剝削、對動物變相是加害(棄狗潮)。事實上,人口政策隨社會需求而制訂,例如香港二戰後的嬰兒潮,政府興建更多醫療配套、重新審視教育政策。然而,面對每年香港平均約有一萬戶養狗戶的增加,房屋署不但沒正視養狗戶需求,法例上卻倒行逆施,卻迫遷公室/居室的養狗戶,明顯地,是欠缺長遠的房屋政策規劃。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01
  •  2302
  •  2303
  •  2304
  • 2305
  •  2306
  •  2307
  •  2308
  •  230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