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聽見別人說「薑越老越辣」,長輩會説「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人越老理應是更有智慧,比年輕人看得透徹。但是,點解這個年代又更多老人家被嘲為「老懵懂」、「老屎忽」?我認為可能跟數碼化年代有關,當年輕人個個都用Facebook, Instagram,你仍然留戀舊崗位,卻連Whatsapp也不懂用時,無論你有多歷練,有些經驗原來都會被廢的,終還是會被年青的社群所遺棄。
"The Intern" (港譯:見習冇限耆)中的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就是港人俗稱的「Old Seafood」,在同一公司做了四十年才退下,公司生產類似「黃頁」的大大本打得死人的電話簿,已經成為古董了。現今沒有人會查黃頁,正如也沒有人會穿西裝返網媒一樣。年代變了,舊有的價值觀是否仍合用呢?這部電影告訴你,不能一成不變,除非你真的不再在商場打滾,否則便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作出相應的改變。
對比羅拔迪尼路,Anne Hathaway飾演的時裝網購店創辦人,顯然是新世代生意人的代表,她的角色令我想起「穿Prada的惡魔」的教主,但令人感慨的是,原來「穿Prada的惡魔」中的總編現在都Outdate了。現在什麼都用網路,資訊似乎比前更快,溝通更真。女人(以為)可以遙距管理事業和家庭,男人成為住家男。價值轉變了,做事又因科技而方便了,但都市人沒有因此而多了時間,反而因為快完成一件事,而要做多幾樣事情,郤不等於人類的能力提升了。而有社交媒體亦不等於有社交,只不過是虛擬交往。
電影想講的道理很多,最大的訊息是想不同世代的人應該互相學習,在生活中取平衡。其他大部分理論都是舊瓶新酒,例如以上提及的退休人士重返職場、女人面對事業和家庭的決擇等,很多電影都拍過,雖然沒驚喜,但幸好表達得輕鬆幽默,也拍得流暢。兩位主角的演出也頗有火花,卻未算有任何突破。
提起描述老人退休新生活的電影,我個人首推「黃金花大酒店」,相比之下,"The Intern"較多描述長者跟年輕人的交流,郤都是點到即止,但至少看後都可以輕輕鬆鬆地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