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水門大橋上週發生事故後,多間媒體找回十多年前立法會否決興建青龍大橋的撥款申請,並指責民建聯及劉江華。老實說,當年俾我都會反對青龍大橋,今日則更加反對。
要談青龍大橋,必須由最原初的規劃開始談起。
十號幹線起點青洲填海計劃擱置
青龍大橋是在上世紀90年代規劃的十號幹線其中一段,當年的規劃是在港島堅尼地城青洲對出填海,並連接擬議的交椅洲填海區的新貨櫃碼頭,再經大嶼山連接青龍頭(青龍大橋),再經掃管笏及藍地連接后海灣幹線及深港西部通道到深圳灣口岸。規劃主要目的是假設內地來港貨車可使用新口岸前往新貨櫃碼頭,車輛則可經新貨櫃碼頭前往港島。
然而這個規劃藍圖經多次修改,1996年,時任立法局議員兼保護海港協會副主席陸恭蕙以私人草案形式提出《保護海港條例》,並獲立法局大比數通過。該條條例嚴格限制在維港範圍填海,條例雖被指為「保護現有建築物海景條例」,但確是成功阻止當局在維港繼續填海,受影響的填海計劃包括原十號幹線港島落腳點青洲填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