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走訪台灣系列】雞蛋與高牆:六輕王國與麥寮居民

【走訪台灣系列】雞蛋與高牆:六輕王國與麥寮居民

【前言】獨媒編採團隊於8月31日至9月3日,到台灣與當地另類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進行交流。公庫帶領我們由南走到北,實地了解台灣的土地、環境、政治議題,獨媒記者撰文紀錄視察經驗

「台塑六輕」或對香港人來說有點陌生,但在台灣,無人不曉,台塑集團第六套輕油裂解廠彷如香港李嘉誠的碼頭運輸王國,統稱「台塑六輕」。它是坐立雲林縣麥寮鄉,營運近20年的第一座民營煉油廠,佔地2,600公頃。台塑當初由提議建廠,至選擇廠址,足與市民耗上20年,因民間反對聲音不絕。

事實證明,自從六輕來了,麥寮從此不一樣,眼睜睜見證被殖下的400根煙囪,連續不斷地吐出髒兮兮的廢氣,連空氣也沾染酸味。抗爭依然繼續,環保團體堅信:「若要高污染,犧牲環境,要經濟有何用?」

P9010151

今年9月22日,台塑六輕一場爆炸,一夜間整座廠房「被消失」,僅存散落地上雜亂無章的鐵皮塊。很遺憾,同類意外竟屢見不鮮,僅2011年,六輕「記錄在案」的有七連爆,其後每年大小爆炸,工安意外更時有所聞。

六輕每年為庫房進帳300多億元台幣,並締造1萬工作機會;代價是,每年碳排放量佔全國總量的17.6%,對人體有害的污染物逾130種。經濟起飛,風光背後隱藏種種犧牲,私益輸送,黑箱作業等陰暗面,可謂「政商一家親」,政治問題都以「土地問題」避開。

獨媒團隊9月初與台灣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走訪麥寮六輕工廠附近地點,以第一身感受六輕帶來的震撼,並拜會當地活躍的組織者,包括開設咖啡館的吳明宜、《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創辦人吳松霖及編輯江尚謙,以及在雲林五條港經營餐館的廖榮祥。組織者憑藉不同的經驗,對組織村民也有很不一樣的想法,並分享六輕抗爭路上的心路歷程。

DSC03752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創辦人吳松霖

吳松霖:高污染的經濟發展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創辦人吳松霖強調:「『許厝分校』是麥寮問題的縮影。」「許厝分校」一事涉及三所院校,包括離六輕6公里的橋頭國小,離六輕3公里的許厝分校舊址,及離六輕僅900公尺的許厝分校新址。多項研究證實越近六輕患癌率越高,誰想到家長們竟極力要求讓子女到最接近六輕的許厝新校址上課?

吳松霖、江尚謙解釋,原來,台塑斥資7,000萬,及雲林縣政府撥款3,000萬元,助許厝分校建新校址。許厝新校承接舊校,設有各樣先進器材,與荒涼的舊校形成強烈對比。我們問:「為何不在舊校原地重建?」,江回應:「若是原地重建,必須由縣政府全額資助。」因此,歷史悠久的許厝分校舊址就以「土地問題」宣告淘汰。

傳媒總將家長妖魔化,簡化稱其不顧污染,也爭取讓子女到六輕廠區外的新校址上學,這說法是如斯「離地」。吳松霖顯得非常體諒,又深入地與家長傾談,指他們認為只要與六輕同在麥寮天空下,每天只花數小時在距離3公里或6公里或900公尺的地方,並沒有很大分別。

雞蛋站在高牆下,當深明根本無力阻撓六輕肆意排放揮發性氣體,星斗市民只可消極地「兩害取其輕」。「許厝分校」作為議題的其中一個面向,揭示了居民徘徊於「活着」與「生活」角力間的無力感。

DSC03982
《自從六輕來了》編輯江尚謙(左),雲林五條港餐館老闆廖榮祥。

江尚謙:資本主義鞏固「各家自掃門前雪」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由最初只有1位成員,至今天有4人,但在推動抗爭行動上仍有很大困難。成員之一為僅21歲的江尚謙,他原在東海大學修讀生物系,卻毅然休學,走進麥寮,因他關心環境議題。江尚謙直言組織對麥寮具體改進不顯著,因早前「路走偏了」,他解釋麥寮有13村,而組織初期野心太大,後來才把對象調整至「重點4村」:「若要每個村開會宣傳,半年後才能回到同一個村,居民的公共討論的習慣還未能建立起來。」

江又認為資本主義下人民的生活習慣是最大的阻礙。他續指組織只是諮詢的提供者,提供思考方式,「作為讓居民覺醒的素材」。但即使居民都了解六輕的禍害,資本主義建構的休閒系統及工作模式,鞏固居民「各家自掃門前雪」,是最難攻破,「農民其實不忙,只有上下午太陽比較大的時候去工作,但有時間只會參與其他缺乏公共參與性,不用動腦的娛樂,例如看電視。」

江尚謙僅擔任編輯5個月,漸漸發現環境議題只是整個台灣社會矛盾最表層的問題,他認為:「台灣政治不應該是這樣,由少數人去壟斷政策,市民不能全面參與政策的制定。」因此加入其組織,希望能解決人民不是政策及經濟主體的問題,從而改變社會。

DSC03986
吳明宜

咖啡店店長吳明宜:提升文化層次 讓公民覺醒

在以石化產業,及農業為主的麥寮,我們來到一所洋溢文化氣息的咖啡店,店長吳明宜曾在台北從事保險數十年,目前決定重返家鄉麥寮投入文化營造運動。她則認為六輕象徵工業帶來經濟繁榮,在美化前景的狀態下,必受期望富足,而知識水平低的縣民舉手贊成。

她續指是涉及地方結構的問題,「很多有才的人不會留在麥寮這個地方,降低麥寮知識水平。」因此經營一所咖啡廳,希望讓文化進駐麥寮,並慢慢擴展到獨立書店,用延展的空間,讓更多人參與公共議題的論壇。

「的確這間咖啡廳陸續吸引很多關心六輕事件的人來討論。」她強調,文化層次的提升,讓公民覺醒,關心下一代居住環境,「與其等待政治人物去做,倒不如由自己出發。」

管中祥:不能簡化居民為貪婪

公庫庫長管中祥質疑,居民需要「啓蒙」是很知識分子的看法,他認為應從人民角度,暸解他們真正的需要,「例如在麥寮住滿兩年的居民,每年有六輕的回饋金7200元,可以立刻解決居民需要就可以贏。」他指不能簡化居民為貪婪,只是感到無能為力下的一種生存策略:「我想要打你(六輕),可是我打不贏你,難道的是跟你打,然後自己被打死嗎?這是一種無力,因此我乾脆拿你的錢。」

抗爭依然繼續,組織者堅守不同信念,循不同途徑帶領居民尋找與六輕巨獸對抗之路,只要意志堅定,雞蛋總能戰勝高牆。旅程尾聲,眾人回想,台灣較成功的運動好像是太陽花運動。有人苦笑:「對,但要達成那結果需要數十萬人啊。」一行十多人,再回頭看看那4百根煙囪,前路就如麥寮的天空一樣灰濛濛,不明朗。

【走訪台灣系列】
由台灣航空城到香港新界東北 反思公義的城市規劃
不抗爭就甚麼都沒有!——台灣大埔事件與香港新界東北
超越藍綠的新政治——獨立參選人王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