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汲水門大橋事故揭海路應變不足 團體促改建荃灣碼頭

(獨媒特約報導)汲水門大橋上星期五晚發生躉船撞橋,東涌及機場交通斷絕兩小時。運輸署在事故中被批應變不足,訊息流通慢。新民主同盟馬灣選區候選人譚凱邦今日召開記招,要求當局重建荃灣碼頭,應付突發事件,同時增加來往珀麗灣的航班。

1983年落成的第三代荃灣碼頭,連接公共運輸大樓及巴士總站,當年設有航線往來青衣、中環、北角、屯門及大澳。然三號幹線落成、西隧通車後,渡輪航線客量大減。2000年當局在荃灣填海興建荃灣西站,碼頭被拆卸。今日位於荃灣新海旁的碼頭設計僅為一普通公眾碼頭,惟一一條馬灣至荃灣的航線亦須採用浮躉上落。上周青嶼幹線全線封閉,運輸署曾稱安排在晚上十點開出至少四班渡輪前往東涌,但因大橋重開作罷。

沒有經濟需要的長者?備受忽略的經濟權利

講到貧窮,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一件很純粹的個人能力問題 – 你懶你無能你無規劃,落得貧窮下場,與人無尤;有年輕時刻苦耐勞日做十幾個鐘的長者,今天流落到街上執紙皮,就被人指責當年未做好「人生規劃」 - 但一個人落得貧窮下場,真的只是「個人問題」?

政府有責任消除貧窮,確保市民經濟權利

一個國家或城市出現貧窮現象,往往源於政府未有充足保障市民經濟權利。而經濟權利乃基本人權之一,這包括平等而合理的就業權利、勞工保障、房屋、安老、醫療、社會福利等等。聯合國於1966年通過《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 (經社文公約)確保此項人權,作為締約國有責任為市民提供充足保障,而確保其享有合理的經濟權利,而公約亦適用於香港;不過,香港遲遲都未有就《經社文公約》正式立法;聯合國經社文權利委員會於2014年6月就公約於本港實施情況的審議結論中,亦特別要求港府就此公約立法,以讓法院和法庭直接應用其規定,保障市民上述經濟權利。[聯合國經社文權利委員會於2014年6月就公約於本港實施情況的審議結論,第39項]

「筲箕灣人」梁詠詩拒絕建制壟斷 盼將聲音帶入議會

(獨媒特約報導)東區區議會一直由建制派主導,其中今屆更多達十人自動當選,包括工聯會議員郭偉強等人。筲箕灣區亦不例外,民建聯勞鍱珍當選筲箕灣區自1994年起連任至今。在筲箕灣土生土長的中學教師梁詠詩,眼見東區多年來被建制派壟斷,決心「以人敵黨」,自己社區自己拼,務求將居民的聲音帶入議會。

走得更前因為吳克儉

梁詠詩強調自己是獨立候選人,沒黨派,亦不是傘兵,只是「筲箕灣人」,而令她開始關注社會議題的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勸喻」。吳前年年中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教師如因參與違法活動被定罪,須承擔法律責任及前途後果,梁詠詩直斥吳克儉恐嚇:「他(政府)企圖阻止我們,我們更應去做」。白色恐怖不但沒有令她卻步,更促使她主動留意時局,追看不同媒體的新聞。

在佔領運動期間,梁詠詩眼見大部份人於社交媒體批評政府,但覺得此舉對政府不痛不癢,「我發現只有走入制度,坐言起行,才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她認為自己是有正職及穩定收入的香港公民,更有一份為社會貢獻的使命感。

梁最初只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呼籲身邊人登記成為選民,卻發現成長的地方變天在即,令她不得不走得更前。東區區內的傳統小店被迫遷和區議會被建制派壟斷等,令她決心要為自4歲起生活的社區付出。她最後決定參選區議會選舉,名正言順為筲箕灣而戰。

「生涯規劃」的幾點思考(上)——另一套政治工具

圖:吳克儉出席生涯規劃教育論壇

近年教育界流行談「生涯規劃」,2014年施政報告[1]中,就每間學校撥款等同一名學位教師薪金的額外津貼,又推動工商機構參與「商校合作計劃」,務求推動「生涯規劃」。

教育局聲稱生涯規劃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升學就業資料,轉變為以更協調及有系統的方式加 強生涯規劃教育的元素。學校亦須在現有升學就業輔導的基礎上,進一步擴闊和深化服務內容,以協助學生了解本身的能力、事業/學術抱負、培養出正面的工作和學習態度,以及將事業/學業抱負與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連結。」[2]

確實,今時唔同往日。新高中學制推行後,所謂「生涯規劃」推至中三-不同於文理二分(或商工四分)的套餐,新高中以個別科目選修,將直接影響大學的選擇。所以一切,至起碼在中三上學期便已開始:當你仍與一個中二學生無分別時,已開始要思考將來出路。

生涯真的能夠規劃?

生涯真的能夠規劃嗎?踏入2001年,課程發展議會提出《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將「學會學習」成為21世紀頭十年的教學目標。也所以,一連串終身學習、學會學習,以至新高中改革更強調「共通能力」,正是說世界瞬息萬變,一本通書不能讀到老。

吊詭的是:教改告訴你世界瞬息萬變,稍後又話你能夠一早規劃好人生。

荃灣區候選人「踩過界」點評鄰區候選人 及後刪帖致歉

(獨媒特約報導)本屆區議會選舉,深井一帶因改劃選區及競爭激烈,選舉氣氛一時熱烈起來。前新民黨執委會副主席、汀深選區候選人鄭承隆昨早(10月26日)在社交網絡Facebook群組「深井人」以「陳偉明vs 伍顯龍」為題發表評論,點評兩位鄰區候選人,及後稱「言論令部份網友誤會,以為本人為個別人士拉票,故特刪除有關文章並向有關候選人及選民鄭重道歉。」

今屆荃灣區議會深井及青龍頭一帶的選區重新劃界,原麗興選區分拆,深井部分獨立為汀深選區,上屆荃灣郊區東則與荃灣郊區西選區重組為荃灣郊區及馬灣兩個選區。麗興選區現任議員、民建聯的林琳在荃灣西選區爭取連任,對手是傘後組織荃灣民生動力的潘昭霖,汀深選區則引來三人競爭,荃灣郊區重劃後,連任八屆、上屆自動當選的深井陳記燒鵝家族成員陳偉明,則遇上伍顯龍挑戰。

焚白皮書案檢控拖13個月 4被告申終止聆訊 下月裁決

(獨媒特約報導)社民連黃浩銘、人民力量陳偉業、學民思潮黃之鋒及學聯羅冠聰去年6月11日在中聯辦門外示威,焚燒《一國兩制白皮書》道具,事隔1年被控「阻撓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務人員」。4人質疑控方拖延近13個月才提出檢控,背後有政治考慮,涉及濫用司法程序,向法院申請永久終止聆訊,今日到東區裁判法院提堂,案件押後至11月20日裁決。

辯方:延遲檢控令審訊不公

辯方指案情簡單,而且根據警方的調查報告,警方早於去年7月完成本案的調查,但律政司卻在事發13個月後,於今年7月才提出檢控,要求法庭傳召負責向律政司提供意見的助理刑事檢控專員黎嘉誼,解釋拖延原因。陳偉業自辯時指,事發超過1年,證人和被告的記憶都開始糢糊,亦難以尋找相關的影片作證,認為造成審訴不公平。

黃浩銘自辯時表示,在2014年6月11日事發當日,未有即時被捕,警方亦無任何警告指會檢控他,直至2015年7月6日獲悉將被起訴前,從不知道警方正在調查此案。黃又指在這一年間,自己先後5次被捕,包括613衝擊立法會、旺角清場,案件都較本案複雜,但都早已完成檢控,其中兩宗案件更已開審,質疑本案拖延1年,於雨傘運動結束及政改方案否決後才提控,並不合理,涉及政治考慮。

歐美私隱大戰正式揭幕(三)——當私隱用於商業用途=政府正在監控你?

日前歐盟裁定「美國-歐盟 安全港」協議失效,再掀全球有關個人資料保障與資訊流通的爭議。上回提及,奧地利青年私隱學者Maximilian Schrems成功用愛爾蘭的私隱法,直接控訴Facebook及美國的稜鏡計劃(大型監聽計劃)嚴重侵害其私隱。當中除了在愛爾蘭引起一連串保障用戶資料的充權運動,更揭示了Facebook等網絡巨頭無聲無色地,儲存了數以億計用戶的個人資料。

要討論香港就跨境數據流通的現況,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數據流動」究竟有甚麼重要性,而為何Facebook等網絡供應商,需要儲存我們的個人資料?他們又有否把儲存的個人資料,在用戶不知情下,轉交到別人手上,甚或用作商業及政治用途?

當私隱用於商業用途:
「未來的製造業要的不是石油,是數據」

非一般的泛民社區主任張啟昕:自己社區自己規劃

(獨媒特約報導)今屆區議會選舉,民主黨派出9人出戰中西區,當中包括出選正街的張啟昕。她認為要打造由下而上的理想社區,便應該多聽民意,令居民關注規劃和環保議題:「自己社區唔止要自己救同關心,而且應該自己規劃。」她更自言,和一般泛民的社區主任有所不同,認為深耕社區就是要多諮詢居民,尤其規劃和環保議題;而且真正的社區營造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成功。

即將三十而立的張啟昕在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畢業,及後在中學教體育。為人師表兩年後發現,工作量不多,而且不辛苦,她形容慢慢就變成了9月開學等聖誕,聖誕等新年再等放假。「可能我個人始終坐唔定,咁既生活真係好似盲無目的咁。」

因為許智峯

她後來選擇辭職到台灣修讀地理碩士課程,笑言因為可以到不同地方考察,而在修畢課程後打算到非牟利機構工作;但為何最後選擇投身政治,而且參選區議會?張啟昕回港後搵工時,最初曾到自由黨面試,及後看見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聘請助理,便抱住一試無妨的心態。張坦言,在投身政治工作前,從未聽過許智峯的名字,甚至連自己選區的區議員是誰都不知道。

「綠在區區」效益成疑 環保署:以教育為主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斥資4億,在全港18區興建「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站,其中「綠在沙田」及「綠在東區」已分別於今年5月及8月啟用,前者耗資2,000萬、每年開支300萬,但第3季平均每日只有46人到訪,效益成疑。立法會議員今日在環境事務委員會質疑項目作用,環保署副署長陳偉基表示項目是「以教育為主」,助理署長黎耀基則指「綠在沙田」受位置所限,較難吸引市民到訪。

特首梁振英於2014年施政報告宣佈於18區設立社區環保站,後正名為「綠在區區」,聘請並資助非牟利團體營運,目的是推廣環保教育,及收集回收價值不高的物料。「綠在沙田」率先於今年5月12日啟用,「綠在東區」則於8月3日開始運作,觀塘、元朗、深水埗的項目正在建造中,預計明年中啟用,另有11個地區已敲定選址,惟中西區及北區未找到適合選址。

截至今年第3季,「綠在沙田」共設有126個回收點,整季的總處理量為36.6公噸,訪客人次共4,150,平均每日46人到訪。「綠在東區」的第3季訪客人次則為6,189,平均每日約80人。

【文化論政】社區市集不能只剩下文青

原圖:活在觀塘

10月17日,中環碼頭舉行市集,邀請台灣、泰國、日本等攤檔參與。為進入場館朝聖,數百計的文青,等上多個小時,甘之如飴。隨着本地文化興起和新高中的通識課程,「認識香港」變成少年和學生必讀一節,社區變成潮流,如雨後春筍的市集,爭相追捧。

過度商業謀殺市集

市集不是新「玩意」,昔日村落以廟宇為核心,有宗教、教育私塾和法庭等功能,廟前的大樹和空地,人流聚集,有人便成墟。今天我們見大埔墟、聯和墟都是由廟前空地演變的墟市。舊式墟市,活在社區,聚集、談天、交流、買賣,建基互信。時尚的市集,用上異國和藝術包裝,人情變成商品,交流變成購物,正面的價值是給予年輕人創作機會,發一下老闆和藝術的夢。實情跟小型的格仔舖商場沒有兩樣,市集慢慢跌入困局,愈要賣點,愈主流化,愈見高昂的租金,營運不易,一不小心走上全盤商業,手作變作廣告的宣傳口號,單一沒有特色。

根據多年從事手作朋友分享,過度商業化變成劣幣驅逐良幣。部分只為賺錢的偽文青,只會做他眼中認為利潤大的主流手作──用現成的小飾物用手貼在一些物件上。而一些真特色小攤,會被活動大會視作非主流而不能入場。來逛市集的人都想像要講價,真手作變得沒有價值。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287
  •  2288
  •  2289
  •  2290
  • 2291
  •  2292
  •  2293
  •  2294
  •  229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