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民主派周日遊行反對修訂《逃犯條例》  斥比23條立法更辣

(獨媒特約報導)民主派議員及民陣將於星期日(3月31日)發起遊行,反對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設立一次性個案移交機制,適用範圍包括中國大陸。多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反對修訂引渡協議,直言「送『中』條例,出賣港人」,呼籲市民一同參與本周日的「反對修訂引渡條例」遊行。

「反對修訂引渡條例」遊行於今星期日(3月31日)下午2時半在灣仔盧押道集合起步,並遊行至公民廣場。

早前有商界憂慮因經濟及商業罪行而被引渡到內地,行政會議於昨日審議及通過修改草案內容後,政府隨即在同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提出剔除九項可單次移交的罪行,包括破產及清盤、與公司有關的法律罪行、證券及期貨交易、知識產權或版權、環境污染和公眾衞生、控制貨物進出口或國際資金轉移、非法使用電腦、財政及課稅或關稅,以及虛假商品說明。

民主派召集人毛孟靜表示,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會用盡一切方法阻撓修訂,亦希望藉不同行動訴諸民意。她指,修訂條例令中港之間的司法防火牆變成「中門大開」,強調市民不應有錯覺認為政府剔除九項可單次移交的罪行就已釋除商界疑慮,「商界冇人行出嚟話全盤接受,拍哂手掌」。她指,商界仍然對引渡協議有猶豫,批評政府玩弄法律招致惡果。

調查指近8成人支持規管即棄塑膠餐具

左起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海洋)楊松頴、大埔生龍清湯腩老闆伍綺媚、大埔生活書院項目主任溫善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政策主管張潔儀。

(獨媒特約報導)本港塑膠垃圾回收處理率現時只有13%,而棄置的塑膠廢物中,以塑膠餐具最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早前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接近8成的受訪者表示支持規管即棄塑膠餐具。WWF促請政府在2022年前立法禁用發泡膠餐具,2021年完成監管即棄塑膠餐具顧問研究後,盡快訂立淘汰即棄塑膠餐具的具體計劃和時間表。

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經理(海洋)楊松頴表示,調查於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進行,在本港10個地區(中西區、東區、油尖旺區、葵青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屯門區、元朗區),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3,237名市民,以了解大眾對立法規管即棄塑膠餐具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76%受訪者至少「間中」拒絕即棄塑膠餐具,64%的受訪者會至少「間中」避免光顧即棄塑膠餐廳,當中更有3%的受訪者選擇自備餐具。楊松頴指出,市民對減少使用塑膠的意識已逐步加強。

【東北案】終院拒批上訴許可 葉寶琳黃根源即時入獄

黃根源(左一)、葉寶琳(中)

(獨媒特約報導)2014年6月的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示威中,土地正義聯盟葉寶琳、黃根源、社運人士周諾恆及東北村民張貴財早前被裁定違反立法會行政指令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囚兩至三周,及罰款1,000元。4人申請就定罪及刑期上訴至終審法院,惟終審法院今日拒絕批出上訴許可,葉寶琳及黃根源需即時到監獄服刑。

辯方:「不守秩序」界線模糊 行政指令限制示威是否必需

葉寶琳及黃根源早前分別被判監兩至三星期,兩人於高等法院的上訴遭駁回,他們即時提出上訴至終審法院。終院今日處理兩人的上訴許可。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明言,示威者當日的行為明顯是不守秩序,問題是訴求與表達手法是否合乎比例、定罪及刑罰是否合理地可爭論。

辯方代表資深大律師李柱銘指,示威者沒有直接阻礙立法會的程序進行,控方亦沒有證據顯示當日立法會財委會會議受到影響,法庭應予以示威者的行動容忍度。他又質疑,「不守秩序」的界線模糊,以《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第8(3)條發出的行政指令第11條,來限制市民表達自由是否超越必需性。

【均益二期】換屆後舉步維艱  法團秘書籲勿忘初衷:守住居民荷包

右至左分別為法團秘書高文軒、居民Peggy、Paul

(獨媒特約報導)位於西營盤德輔道西、中聯辦附近的均益大廈二期,在街坊的團結和努力下,在去年踢走親民建聯的建制法團。一年過去,新法團面對著內憂外患,工作舉步維艱;更遭到前法團成員及建制勢力形形色色的「騷擾」。法團秘書高文軒接受獨媒訪問時指,法團會勿忘初衷,在進行大維修時做好把關的角色,「我哋初衷就係唔好俾人呃哂啲錢」。

時間先回到一年多前,均益大廈二期在去年一月尾召開改選法團的會議,會議由晚上八點開到凌晨四點。「均益二期老友記」名單的其中六名住戶,成功擊敗親建制的法團。時任主席許溪水在獲悉落敗後,中途賴皮離開會場,一度令會議無法進行,要由居民推舉另一名業主主持會議。

【明日大嶼】郭家麒斥政府「賣寶藥」  發展局:每年只是幾百億,負擔得到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左)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今午討論「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前期研究5.5億撥款。民主派議員反對計劃,認為萬億工程是「倒錢落海」,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則續重申工程攤分十數年進行,每年只是幾百億,「可以負擔得到」。

發展局副秘書長(工務)麥成章在會議開始時,以解決新界西北交通問題及人口壓力推銷「明日大嶼」,又稱6,240億估價是政府因應公眾關注「破例」在如此早期提供。研究料需時42個月,期望在2025年展開填海工程,首批單位則在2032年入伙。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研究會集中交椅洲1,000公頃,只會就較長遠的喜靈洲700公頃及長洲南的填海拿取初步數據。

記者會一雞三味  記協批模糊焦點  林鄭月娥:想第一時間向公眾交代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下午開記者會,回應沙中綫工程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三隧分流的隧道費調整方案,和修訂《逃犯條例》建議,「一雞三味」作一次過交代。香港記者協會發聲明,對政府的安排表示遺憾,批評做法會將模糊焦點。在記者會開場時,林鄭月娥主動回應記協聲明,稱「我都預咗要解釋」,重申三個議題都是社會上重要的議題。她表示,今早行政會議曾討論及通過該三個議題,所以希望第一時間向公眾交代,「想等公眾第一時間獲悉政府的政策」。

_DSC5231

林鄭月娥強調,這更是涉及管治、政府威信及和中央間的議題,所以應由其本人負責回答。她又進一步解釋記者會的安排,表示「一係做三場,但唔係好嘅安排,一係一次過,放心,唔洗擔心我哋會早啲走。」她表示,下午原定要召開三個月一次的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會議,但已安排政務司張建宗代為參與。

三隧分流玩完  陳帆稱已盡最大努力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三隧分流」,建議將紅隧和東隧收費增至40元,西隧則減至50元,原定在明日向立法會提交無約束力議案。政府下午開記者會,宣布再次撤回,「三隧分流」正式玩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認為,政府的建議是最佳的方案,但始終未能獲得立法會議員普遍的支持,所以唯有擱置。

在記者會上,林鄭月娥表示,現屆政府有決心解決過海隧道擠塞的問題,稱「三隧分流」方案獲社會普遍支持,包括學者及運輸業界。她重申過海隧道擠塞是「老、大和難」的問題,所以不能無痛地處理。她強調「三隧分流」不是為了增加庫房收入,而是為改善交通擠塞的運輸佈局。她無奈地表示,因為未能獲得議會支持,所以將撤回方案,「我理解議員未能支持的原因,但感到可惜。」

林鄭月娥表示,這不是無功而還的可惜,而是錯失解決問題的可惜,和付出心力後沒有結果的可惜,「我做咗四十幾年政府,好似政改咁就係好例子,要尊重立法會監察政府的功能。」

《逃犯條例》剔除九項罪行  林鄭月娥否認修例是一意孤行

(獨媒特約報導)保安局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設立一次性個案移交機制,適用範圍包括中國大陸;有商界憂慮因經濟及商業罪行而被引渡到內地。行政會議今早審議及通過修改草案內容後,政府下午開記者會,提出剔除九項可單次移交的罪行,包括證券及期貨交易、資金轉移和環境污染等。

但台灣陸委會表明不接受特區政府在「一個中國框架」下的修訂,更稱一旦通過,將不排除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在記者會的發問環節上,《香港電台》記者問到林鄭月娥,特區政府修例是否一意孤行,即以台灣案件作修例的藉口,並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舖路,及關注中央是否要求特區政府在其任內完成修訂。

香港獨立媒體網年度工作報告及計劃

2018/19 網站工作報告

1. 「香港獨立媒體網」過去一年,繼續堅持獨立報導,去年度產出逾千篇現場報導,包括緊密跟進兩場立法會補選以及旺角騷亂案審訊。我們不會考慮「眼球」及點擊率,而是堅持以新聞價值、對民主運動及小眾價值的重要性為主要考量。

2. 網站獲網媒登記後,過去一年加強採訪政府場合及區議會會議。由於網站對社會運動、規劃、保育、交通及動物的議題較深入,提問的問題及角度亦異於一般媒體。網站記者現身時,往往引來部份政府官員及區議員特別關注

3. 網站去年亦加強直播,透過 facebook 專頁及 youtube 直播新聞活動,亦與「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議論性質的「網絡打假」節目。

北京控制境外資訊  威脅世界新聞自由

無國界記者發布 「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報告

在「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報告中,無國界記者組織 RSF 探究北京控制境外資訊的策略,這項計畫對世界的新聞自由已然造成威脅。

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布的2018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中國在180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176名,正致力將影響拓展到國界之外,強加其「意識形態正確」的詞彙,意圖勸戒阻止來自國內外的各項批評。儘管這項計畫在國際知名度上不如「一帶一路」響亮,企圖心與重要性卻絲毫不減,對世界的新聞自由已然造成威脅。

無國界記者發布「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報告,在rsf網站上有中、英、法版本供閱讀,此報告聚焦中國政權採用的策略,包括將電視廣播系統現代化、向國際媒體大量購買廣告、滲透外國媒體,同時也採取勒索、恫嚇和騷擾等手段。

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德洛瓦 Christophe Deloire表示:「根據北京政權的精神,記者不是抗衡的力量,而是國家的宣傳服務,如果民主國家不抵抗,中國會強加他的觀點和宣傳,對新聞和民主形成威脅。」

在北京培養「批判思考」

過去十年,中國大力投資開發能夠觸及國際閱聽人的媒體。它也取得成功:中國國營的環球電視網 CGTN 的節目在140個國家放送,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也以65種語言播出。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1764
  •  1765
  •  1766
  •  1767
  • 1768
  •  1769
  •  1770
  •  1771
  •  1772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