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逃犯條例】爸爸們父親節上街:係政府迫我哋出嚟!

晁先生和晁太太

(獨媒特約報導)今天的反送中遊行,人數沒有因適逢父親節而減少,遊行隊伍中有不少父母帶同小朋友一齊參與,要求撤回《逃犯條例》修訂。

晁先生和晁太太帶同5歲女兒參與遊行。他們一家手持標語,包括「不要打記者」、「違反國際法 Why shooting our heads」及「林鄭月娥 Stop destroying our future」。晁先生表示,自己是帶三次因反送中參與遊行,認為雖然政府「暫緩」修訂,但林鄭月娥並無作出任何承諾,令市民擔憂。他表示警方於衝突中使用的武力「不合比例」,不應在和平示威中用如此方式鎮壓。他亦表示,不滿政府「將警察推到最前」,強調今日遊行的訴求清晰,市民有共同想法。他認為除撤回條例外,林鄭應因為下台,政府亦應道歉。

行動不便仍堅持到PP致敬 輪椅學生:係林鄭迫人以死進諫

Esther

(獨媒特約報導)輪椅人士Esther現時為將軍澳某中學的學生,她表示自己因行動不便,未有參與上星期的遊行,但今天出來是為了向昨晚於太古廣場墮樓的「義士」致敬。她斥政府態度傲慢且漠視民意,才導致有人以死進諫。她強調自己不接受暫緩修例,「暫緩嘅話,政府都有可能會重推。應該係要完全撤回,唔俾呢件事(修改逃犯條例)發生!」

推著輪椅的是Esther媽媽,她十分支持女兒向死者致敬及悼念,「每個睇到新聞嘅人都一定會唔開心」。惟女兒行動不變無奈要缺席遊行,但昨晚事件令人傷心,「唔行出嚟過唔到自己嗰關」。

她亦表示,作為母親,當然不贊同這種犧牲的方式,但認為死者十分勇敢,更直斥林鄭的回應毫無悔意,公然誤導市民。

Esther起初表示不願上鏡,因日前校內學生成立反送中關注組後,校監即向全校發信,指學生現時應專注學業,令她憂慮自己今天出現支持會引來校方不滿。

市民獻花悼「義士」 5歲童自製標語遊行 不解「警察點解唔幫市民」

曾氏一家

(獨媒特約報導)今天是父親節,有些人可能忙著慶祝,但在金鐘太古廣場門外,曾氏夫婦帶同5歲的兒子及8歲的女兒到場獻花,向昨晚在太古廣場掛出反送中橫額後墮樓身亡的男子致意。

曾爸爸表示,到場獻花「做返香港人要做嘅嘢」,對於昨晚的事件感到難受,希望死者能夠安息。他認為,事件關乎小朋友的將來,希望能夠以行動作出一些改變。

曾媽媽在旁表示,昨晚兩位小朋友亦有看關於墮樓男子的報導,兩母女相擁而泣,女兒半夜亦傷心得不能獨自睡覺。曾媽媽本身從事幼兒教育,認為作為父母有責任教育下一代,她會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並會盡力讓小朋友接觸,明白「人民是有發聲、捍衛自身價值的權利」。

他們譴責警方濫用暴力,直斥警隊「無人性、無良心」,並批評事後對學生進行搜捕的行為。被問到小朋友對於警察行駛武力的感受,兩夫婦同時概嘆「唔識解釋」,但他們留意到小朋友對於警隊的觀感變得負面,而且帶有恐懼,不明白「警察點解唔幫市民」。

曾氏夫婦稱會帶同兒女參與遊行,更指昨晚與小朋友一起自製標語,由小朋友親手寫字及畫圖。標語上所見,小朋友雖然不懂得寫林鄭的全名,但仍寫滿了「林鄭下台」的字句。

音樂學者辭任太平紳士 望與殘暴政府劃清界線

(獨媒特約報導)警方在6月12日開槍武力鎮壓「反送中」示威者,惹來全城震怒。音樂學者、身兼太平紳士的余少華憤然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件,辭去太平紳士一職。他接受獨媒訪問時表示,素來不常涉足政治,但也接受不了政府在是次事件中的處理手法,

「廣大市民對於城市及自己的未來應有他們的聲音和權利,我無法再與完全漠視這些聲音、權利、福祉的政府合作。」

「我不再參與在政府蓄意的暴力和日本憲兵般的殘暴裡……」余少華的辭職信如此道。

中文大學音樂系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余少華,研究範圍包括粵劇音樂、中國音樂及音樂史。他在1997年主權移交前,曾參與政府多個有關音樂及演藝的委員會,2013年起擔任太平紳士。余少華認為,「太平紳士」這身份只是負責巡視監獄,在社會決策上沒有任何實權,猶如橡皮圖章。他目睹警方在6月12日濫暴,尤其對示威者發射布袋彈和橡膠子彈後,決定辭去此身份,與企圖謀殺的政府劃清界線。

佛教徒唸經103萬次反送中 召集人:望社會和平安穩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宣佈暫緩《逃犯條例》修訂,但添馬公園仍聚集了近三十名市民。他們是佛教徒,正舉行「六字大明咒共修」,連同日前在中信天橋的聖詩團,已有不同市民透過宗教方式參與跟反送中有關的活動。

現場參與市民手持佛珠,以心唸或默念形式唸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參加者每唸100次時會作紙筆紀錄。召集人黃小姐表示由今日下午4時開始共修,至獨媒記者在6時半採訪時已頌唸了13.5萬次,目標是今晚12時前唸完103萬次。行動高峰期參與人數逾百。

黃小姐表示,不少佛教徒都很關心社會,所以希望在明天民陣大遊行前,組織獨立的佛教徒,為社會祈求祥和、平安。黃表示,佛教的教義提倡教徒自省,不批判他人。他們所唸的六字大明咒,是希望大家有菩提心與空性心,懷着慈悲的心,了解事實實相。

被問及會否參與明天民陣發起的遊行,黃表示每個教徒都有獨立的決定,不會有特別安排。

市民自發到機場接「范送中」機 介紹政總景點、看報紙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原定6月12日恢復二讀《逃犯條例》修訂,激起民憤引發大型示威,警方最終開槍武力清場。今日下午,二十多名市民自發到機場看報紙,及手持「范宋宗」紙張和「見識香港兩日遊」單張。

王太

王太這天帶著「范宋宗」的紙牌和友人在接機大堂守候:「又唔知道幾點嚟,一陣間又話延遲,又話撤回,又唔撤回,班機。所以要喺度等,有通知話撤咪走囉。」友人道:「等陣唔撤,出嚟喊又話我哋唔接!」

送中惡法暫緩 民主派拒收貨:不撤回不撤退

(獨媒特約報導)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暫緩《逃犯條例》修訂後見記者,重申三大訴求,包括撤回送中惡法修訂、林鄭月娥下台、撤回暴動定性。民主派將在今日下午5半和林鄭月娥會面,將會要求對方撤回暴動定性,及停止搜捕和控告年輕人。

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感謝港人在6月9日及12日上街,強調不撤回不撤退,必須先撤回暴動定性,立即釋放及停止檢控所有被捕人士。她斥責林鄭民心盡失,已經沒有資格繼續擔任行政長官。毛孟靜認為,林鄭不但「死娥不認錯」,更斥責記者。

IMG_0076

公民黨郭榮鏗指,市民對林鄭月娥的回應只有四個字,但該四個字不方便在記者會上說出口。郭希望香港人明白自由需要付出代價,必須繼續關注及警惕。

拒絕下台 林鄭:香港社會需要做事嘅人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宣佈暫緩修訂《逃犯條例》。在記者會上,記者多番追問林鄭會否下台,林鄭才回應指「香港社會需要做實事嘅人」,又指自己任公僕40年,會繼續「為香港開創一個更美好嘅未來」。

被問到會否向全港市民道歉及下台,以及檢視其管治方式。林鄭月娥稱修例反應極端,條例審議工作無辦法開展,「立法會非建制派議員採取咁嘅立場,對我嚟講係好困惑,點解唔係傾下呢?」她指1997年訂立《逃犯條例》時,是由非建制派議員擔任主席,可在審議期間提出修訂。她指建制派議員一直支持修例,只是商界有疑慮,故作兩次修訂。林鄭月娥認為往後需讓建制派議員更早得悉政策。對於下台,她稱「香港社會需要做實事嘅人」,社會有房屋、醫療等問題,需要「能辦事嘅班子為社會做實事」。

被問到與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面商討的內容,以及何時下台,林鄭月娥稱行政長官每日亦與不同人會面,但不能公開非公開會議的內容,重申修例是政府自主的工作。她亦不接受最初提交修例建議是錯,又稱要特別告訴國際傳媒,國際社會一直要求政府改善引渡逃犯的制度。

林鄭月娥支持定性暴動 「警方執法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下午宣佈暫緩修訂《逃犯條例》。

記者問到2003年政府是無限期擱置《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今次只是「暫緩」是否「死撐」,又問林鄭以母親自居,而示威者遭警方以不合比例的武力打到頭破血流,會否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收回「暴動」定性,林鄭月娥表示修例的初心是正確,亦獲過半數立法會議員支持,故暫緩聽取更多意見。她承認第一個初心即引渡台灣殺人案疑犯到台灣未必能夠達成,但指政府已盡力,「唔覺得現階段可以撤回,令社會有訊息條條例根本無立足之地。」對於修補社會撕裂的競選政綱,林鄭月娥稱過去兩年相對平靜,「亦都做到嘢」、「一地兩檢我哋都處理到」,表示對今次事件亦十分遺憾。

對於會否收回「暴動」定性,她稱從電視畫面可見,示威者以具殺傷力的武力攻擊,警方執法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她承認「行政長官工作做得唔好」,但表示不能抹黑執法人員,又指警方「克制」。

對於中央的角色,林鄭指,修例工作是由特區政府「主動、自發做」,中央在事件中對她理解、信任、尊重及支持。

林鄭月娥宣佈暫緩修訂逃犯條例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下午3時見記者,宣佈暫緩修訂《逃犯條例》,會適時再重新諮詢,不會趕於今個立法會會期通過,亦無意設下期限。

林鄭開場時指一名香港少女去年在台灣被殺,疑犯陳同佳逃回香港,令受害人父母傷心欲絕,顯示目前法例的漏洞,無可行的安排移交逃犯至內地、台灣、澳門及170多個國家。林鄭月娥稱作為負責任的政府,要盡力尋找方法,還死者公道,另一方面盡力完善香港法制,令香港不會成為逃犯天堂。她表示這是政府提出修例的初心,修例的工作在今年2月展開,建議是基於現有法例,完全保留人權及制度的保障。她表示因疑犯即將獲釋,故爭取在7月完成修例。林鄭月娥又指,政府已因應社會意見兩次修改,包括提交立法會前及提交立法會後,將可引渡的罪行的刑罰門檻由3年提升至7年以上,並加入多種國際保障,爭取支持。

林鄭月娥表示她和相關官員已盡最大努力,但溝通及解說不足,指不少市民認同政府初心,但市民仍有疑慮及猜忌。她表示過去一星期,數以萬計的市民參與遊行及集會,並曾在金鐘出現嚴重衝突,情況令人痛心。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1727
  •  1728
  •  1729
  •  1730
  • 1731
  •  1732
  •  1733
  •  1734
  •  173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