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圈的內外──訪女同學社](/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Ami(左)和Cherry
(獨媒特約報導)還在說LGBT?LGBT之後,還有I、Q、A,很多英文字母,讓人確信這個「性少眾」群體的多元性。在英語裏,人們索性叫他們作Queer。
社會對性少眾的討論,跟政改方案一樣,愈來愈對立、分割。去年,有宗教團體發起聯署聲明,宣揚「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分分明明跟性少眾打對台。女同學社的Cherry,認為大眾對宗教人士的感覺,愈來愈差:「年輕一代會說:你們此地無銀,為何在政局動盪時走出來說這些話?」Cherry還說,雖然宗教對同志運動有一定阻力,但在此同時,非教徒也會看清楚他們在做甚麼,這個十分矛盾的情況,是近年才出現的。教徒之間分開了反對的、支持的,非教徒又對教徒不滿。
這個世界,是否只有黑與白、對與錯?是否只有絕對的異性戀和同性戀?男和女是否只能擇其一?女同學社製作的其中一項紀念品,是一枚襟章,上面寫着一句填充題:「我們都有少少......」讓人自行發現自己的「少少」這、「少少」那。這樣做,是否能打破這種單一的二元對立思維?「其實,填甚麼都可以,同志運動是提倡和而不同,這是普世價值,在任何議題都適用的。」Cherry回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