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Umbrella Movement Visual Archives & Research Collective
上月18日,「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 發起人之一楊雪盈曾在本欄撰文(見〈一次社會運動中民間自我庫存的經驗〉一文),解釋該計劃之緣起、理念與實踐。我們知道,去年雨傘運動持續逾兩個多月,期間觸發了不少藝術家與市民的創作靈感, 連儂牆、撐傘巨人、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畫作、攝影作品,都成為了三個佔領區的重要文化標記。一場自八九六四以至零三七一以來動員最幅員廣闊的雨傘運動,除了包含了如雨落下的催淚彈、沉重的汗水、腥臊的血與淚,還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情感與記憶,而運動期間的種種創作與文化實踐,都為這些情感與記憶留下了文化的印記,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與歷史的一筆重要文化資產。
佔領區是短暫的,場地終歸會清場,一切便回復「正常」,但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記憶保存,供運動的後來者借鑑,讓學者理出運動的來龍去脈以及整個時空的社會狀態,對於不少曾參與與關注雨傘運動的人來說,都是逼切的課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雨傘運動期間,先後出現了 「雨傘運動藝術存庫」、「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畫」等民間組織,嘗試有系統地詳細記錄佔領期間出現的各類藝術創作與視覺文化實踐,並為清場作準備,一則建立網站作長遠資料庫存,二則為作品或相關物件尋找短期或永久的庫藏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