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彭嘉林、黃浚煒 文:彭嘉林
香港社會一直強調「兩文三語」,但明眼人都知道,中文受重視的程度遠不及英文,這種情況在處處強調國際化的大學更甚。大學的授課語言長期被英文壟斷,學術寫作也往往以英文優先,這種情況是否健康?對教育與社會又有什麼影響?嶺大學生會編委會有幸在今年2月邀請到許寶強教授,跟我們談談大學語言政策、國際化以及中文的學術書寫。
編:現時嶺南大學的授課語言政策是怎樣的?
許:現時大學除了中文系、翻譯系這些課程外,除非個別學系特別申請把一些科目轉為中文授課(需要充分解釋這些科目的特色為何適用中文授課),絕大部份的科目的官方授課語言都是英文。不過,學科的授課語言政策也有一個switchable option,就是當全班沒有非本地生,而老師和大部份學生都有共識,就可以轉用中文授課。然而,爲了避免影響學生的意向,老師被規定不能在第一課討論這個問題,而投票也要用暗票進行。此政策源自陳坤耀任校長的時代。過去,嶺南長久奉行雙語教學,直至陳坤耀上任後才改成英文授課為主。然而,新授課政策曾引起學生反對,當時陳校長曾出席論壇參與討論,最終產生目前的妥協方案──在英語授課的基礎上加上switchable option,政策一直運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