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導演郭偉倫的作品《片甲不留》,無論從語言,角色,時空背景,都是一部大陸電影。然而,卻由一位香港導演操刀。近年,大陸獨立電影比胡溫年代面對更大打壓。13年雲之南影節遭禁,15年栗憲庭基金會的影展被政府查封。想來這部電影在怎樣的風險下完成,本身已經可以另外開拍一部作品。今年,大陸卻又迎來賈樟柯牽頭的平遙影展。這當中的曖昧,與片甲不留其中一個議題遙相呼應:不是你承受體制多少分,而是體制容忍你多少分。這種敵我隨時易位,又同步探戈的中國浮世繪,個性直來直往的香港觀眾看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反抗者的界線分明又曖昧。看後別有滋味,當我們有一天不再直來直往,沉浸在那種試探,那種危險探戈,那種致命的均衡。而這是日復日的生命狀態。該有多難受?
藝術家是高危行業
電影講藝術村東莊,主角唐平是個畫家和行為藝術家。一開始已經因為強拆而引入藝術家對個人創作和公共範疇的責問:那些城管、公安,有甚麼權利擅自摧毀自己的創作園地?有的也未必是城管,而是收錢臨時拉夫過來的「執法者」。藝術無用,無用在對這個國度的人來說,沒有力量,沒有溝通的可能。任唐平怎樣質問對方,就是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