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4年桂林夜市
今年深水埗民建聯區議員聲言對新年桂林街夜市「零容忍」,「一見即拉」喊打喊殺, 在二月十五日「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成員親赴維園民建聯年宵攤檔反擊,指出:「民建聯要求食環署嚴打,佢哋有冇諗過基層市民?」有份提出杜絕桂林夜市的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仍然堅持己見,指居民很擔心熟食檔的滾油會帶來危險。他說明白基層人士搵食的需要,所以長遠而言應覓地給他們擺檔,但仍然贊成食環署打擊無牌小販。(摘錄自蘋果日報報導)
如果民建聯議員提出覓地擺檔的想法可行,小販又何需在街上擺買?
這種搵個地方攪個墟的提議在政府與民間不時有人提出,卻經常失敗,常歸咎於城市規劃與管理失敗,言而這種論調實質上沒有令我們更理解城市內部生態,見樹不見林,要理解失敗原因,關鍵在於要了解人如何與城市互動,要延續小販文化就先要了解小販的擺賣習慣,要抗衡地產霸權就先要了解商場如何壟斷城市。
首先,小販會選擇在人流集中的街道街道上出現,原因在街道有相對於商場的私有化空間更為平等、開放的使用條件、能夠令人駐足停留交談互動的街道(即公共空間)才是擺賣的合適位置。
重新了解香港街道的空間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