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社運抗爭與地區工作,似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走上抗爭前線,示威、遊行、衝擊是家常便飯;同時他也走入社區,服務他成長的沙田瀝源區已5年。他在地區的工作除了修橋補路,還有擺街站向街坊講解普選、全民退休保障等議題,每次雄辯滔滔與「藍絲」阿伯理論,也吸引街坊圍觀。數年下來,街坊已十分熟悉他,每次光顧食店,老闆總會熱情替他「加餸」,師奶會不時送他酒水,婆婆會握著他的手噓寒問暖。
地區工作吃力不討好,他要兼顧社運抗爭更是難以平衡,但他深信落區必須以堅實的理念為先,比選舉勝負更加重要。
農曆新年將至,黃浩銘擺街站派發揮春,及雨傘運動剩下的口罩,提醒街坊預防流感。
黃浩銘在2010年完成五區公投後開始地區工作,參選2011年區議會選舉。他直言當時「乜都唔識」,不知道「落區」應做甚麼,最初擺街站收集簽名,議題竟是與社區毫無關係的「釋放劉曉波」,偏偏街坊對這位當時21歲的小子感到新奇,也不乏捧場客。慢慢他學懂如何處理地區問題,觀察區內有甚麼需要,協助居民解決。結果當年選舉,他取得967票,以415票之差輸給公民力量黃宇翰。敗選後他沒有拂袖而去,繼續在區內服務,至今已5年。
蛇齋餅糉不必然是惡
黃浩銘說,地區工作除了處理社區大小事務,改善居民生活,更需要組織居民,舉辦興趣班、旅行團等聯誼活動。一說到這些,很多人會大罵是「蛇齋餅糉」,與民建聯無異,但黃浩銘認為是打開溝通大門的重要一步,「你要街坊認識你,一定要先建立關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送禮物。但送禮物不等於買票,他可以拿完你的禮物,然後投票給另一個,不過這是一個開始。」
「你罵民建聯『蛇齋餅糉』,原意不是他蛇齋餅糉,而是他只有蛇齋餅糉。」民主派與建制派之別,就是要向民眾講解社會不公義,「我常常強調,做民主派,就不要忘記初衷。不要只是建立關係,而放棄宣傳理念」,「如果只是建立關係,即係為咗贏,即係搵份工!搵份工兩萬幾銀有幾難?做第二啲嘢啦,好心佢,咁辛苦,又俾人鬧,又麻煩」。
他認為蛇齋餅糉應是一種工具,有助宣傳理念,「你不能只將自己一套道理講給人聽,要先建立連繫。你幫他做某件事,讓他認識你,覺得這個人是在服務屋邨,他自然會容易吸收你講的一套。否則你去到好似一個教書佬講書,你有道理他們都會聽,但可能只是水過鴨背,不能鼓動他做甚麼。」
建制派的優勢
建制派的地區成績優勝民主派,一個經常聽到的解釋是建制派資源雄厚,派之不盡的蛇齋餅糉成功吸引基層選民,民主派相對缺乏資源,因而難以匹敵。社民連可算是泛民主派中最窮困的政黨,黃浩銘卻斷然否認這套說法。他說辦居民活動除了買禮物之外,其實不用花很多錢,例如租用社區會堂作非牟利用途是免費的。他指尤其在公共屋邨,建制派沒有優勢,因為舉行活動只須向房屋署申請,不似私人屋苑或居屋,可能被建制派控制的業主立案法團阻撓。
他認為,建制派的優勝之處,不單純是蛇齋餅糉。政府每年向區議會撥款逾億,區議員可申請進行小型工程,「即係政府俾錢幫佢做政績。雖然民主派都可以攞嚟做,但係人都知道建制派佔大多數。我們這些,不能說完全唔得,但會吃力,不容易建立政績。唯有收集更多街坊支持去做。」
事實上即使他提出的訴求獲街坊支持,也難以輕易「成功爭取」,只因政府部門及企業一向對民主派訴求「有求必不應」,「譬如你想做好個街市,領匯嚟嘅,完全唔騷你。」房屋署、港鐵亦然,「我說的建議就唔做住,建制派一講佢就即刻做。」他只能嘗試組織居民施壓爭取,但居民不一定願意花時間參與。
最緊要有時間
「講到尾,就是你有沒有時間陪他們」,他覺得地區工作所需的所謂資源,只是時間資源,而這正是他最大的困難,「就像湊細路、和屋企人相處,最慘係我和我屋企人相處的時間都沒有。」
公眾對他的認識,大多是來自遊行示威等大大小小抗爭場合,他也承認自己將大部份時間投放在立法會工作及社會運動,難以兼顧地區工作,「心力擺咗去搞社會運動,會少咗落區」。雨傘運動期間,他長駐佔領區,雖然仍會處理街坊求助,但根本沒有時間落區,「上次個阿婆拖住我,話『阿銘好耐冇見你,不過我喺電視都成日見到你』。」
為社運犧牲選舉:冇理念,同民建聯有咩分別?
沒有時間在地區定期露面、辦聯誼活動,必然會影響選情,以理念先行的他只能作出取捨,「我認為如果只是為了贏取一個區議員,而要犧牲推動運動,兩者我一定放運動為先,因為那是全香港有關的事。大運動讓更多人知道民主的可貴,比我贏選舉更加重要,我認為是這樣。」他說會盡量平衡,現在雨傘運動結束了,便立即回到社區,一星期至少有3天落區。
他不斷強調不能因選舉而放棄對公義的信念,「究竟你係俾選民操控你的理念,定係你的理念改變他們的心意?」他認為不能被選票主導,盲目迎合選民,「你可以話,你都戇X,咁咪成世選輸囉。咁冇計,咪選輸囉,你選贏又如何呢?你選贏咪都係近似民建聯?如果你係一個冇理念的人,你選贏都唔會改變到咩。但如果有理念的人,即使選唔贏,可能佢都會改變,可能諗嘢開明咗呢?因為個過程有互動。」
傘落社區:要有戰勝的信心,也要有戰敗的準備
雨傘運動抗爭者在各區自發成立組織,積極備戰年底區議會選舉,揚言要「踢走建制派」。但黃浩銘認為,單靠滿腔熱情並不足夠,「落去社區,不要想著只靠一個大運動的氣氛,別以為有一個大運動做你的平台,你就會好高票、會贏,唔好發夢。一定要務實,做出政績,讓街坊知道,你是服務、支持他們的,建立一個聯繫。」地區選舉始終要看最實際的政績、與居民的關係,臨時空降的組織勝算不高,「我認為黃之鋒落到區選都未必贏,因為居民始終會同你計數。」
他只怕這些組織會在敗選後潰散,這才是對民主運動的最大打擊。「我們要有戰勝的信心,也要有戰敗的準備」,他逐字說出這句金句,「2015年選舉之後,你仲做唔做?原來都唔做,只是去選一選,落去『沖個涼』,街坊會點睇你呢?哦,原來民主派的人就是來放個屁、講下民主就走。」如果想改變社區、壯大民主派實力,目光就不能只限於選舉,「你話扎根,個根點扎?如果你只是選一次,選輸了就走,這叫插秧,不是扎根。我覺得要想清楚這一點。我當然鼓勵多些人去試,但要長遠點。」
參選為了甚麼?
參選不是為了勝出,事實上就算成功當選,區議員的權力也極之有限,不能大幅改變政策。那麼參與區選的意義何在?黃浩銘覺得,參選能鍛練自己服務群眾,也是很好的宣傳平台,更是直接接觸群眾的大好機會。知己知彼,才不至「離地」,「了解當區居民而家點睇我,然後我再調整我們的說法、策略」。民主運動始終不能脫離群眾,必須學懂謙虛、溝通,有互動,才有理解。以佔領行動為例,「譬如街坊係咁叫你撤,你就要聽下原因係咩。原來係受人影響,唔合理你咪同佢拗,有道理咪聽,或者人哋俾好橋你,咪聽。我覺得呢啲係好有意思。」
展望年底區選
在區內工作5年,累積了不少街坊支持,但黃浩銘對今年的選情仍然不樂觀。如他所言,他有十足的「戰敗的準備」,他說即使雨傘運動後公眾對激進行動的接受程度提高,但在地區選舉中,激進派要取得過半數、包括溫和派的支持,要贏建制派仍有相當難度。他又承認自己不擅長做聯誼的工作,沒有心力建立居民組織,與社區整體缺乏緊密的聯繫。
但其實他的對手、現任區議員黃宇翰的表現也不甚突出,更經常抄襲他的政績,「我今日擺上網,佢聽日就掛橫額。上次我爭取交通燈延長2秒,影咗封信擺上網,冇幾耐佢就掛橫額話俾人聽延長2秒」,包裝成是自己成功爭取。
黃浩銘的爸爸是下禾輋村村長,難道不能運用勢力協助選情?他嗤之以鼻,「佢而家得嗰44票,佢村長啲乜!」所謂父蔭原來沒有影響力,所以他一直都是靠自己實幹,爭取街坊支持。例如他曾協助排頭村村民反對興建架空天橋,撰寫了一份完整計劃書交給路政署,成功擱置工程,因而獲村民支持,「佢同我friend咗,然後先同我老豆friend!」
縱然悲觀,他仍會抱持「戰勝的信心」為選舉部署,繼續研究改善地區設施,以政績說服選民,讓激進派在風氣保守的地區政治中闖出一片天。
註:上述乃區選目前形勢,未有人正式宣佈參選。
記者: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