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尋找張子岱》首映:重尋香港足球歷史

(獨媒特約報導)近月,香港足球員外闖的消息連番報喜,先有歐陽耀沖外闖葡甲;後有香港女足代表隊成員獲日乙球隊合約,成為香港女子足球史上首批外流球員。然而,香港足球員外闖其實非新鮮事。首位外流的華人球員張子岱,在55年前已加盟當時英格蘭頂級聯賽球隊黑池,而且更取得入波,成為唯一在英格蘭頂級聯賽取得入球的香港球員。

張子岱的事跡雖令人動容,惟現有的紀錄卻非常不足及單一,於是激起英國留學生陳寬敏展開一段「尋找張子岱」的旅程,並以此為題製成紀錄片作公開放映,希望透過親身追尋這位一代球王的足跡,填補這段蒼白的香港足球歷史。

首場放映會於日前(8月8日)在灣仔香港故事館舉行,未到正式放映時間,館門外已聚集一班引頸以待的球迷及街坊。到正式放映時,觀眾已有約40人,部份觀眾更不惜駐足街上觀賞。影片紀錄了導演陳寛敏走訪香港及英國黑池兩地的訪問,除張子岱及張子慧(張子岱之弟)的現身說法外,亦包括昔日黑池隊友及球迷對張子岱的評價及看法,令外界可從更多角度認識張子岱外流時的點滴。影片放映之後更設有座談會,讓導演與一眾觀眾互相交流對香港足球的看法,探討本地足球的歷史。

陳寛敏:香港對於足球保存非常差

禁室培肉

圖:保加利亞小麥飯(Bulgur Pilaf)

大概是近三五年的事,我越來越少吃肉,雖然還未完全成為一個素食者,但最近我的動力和努力都加強了不少。

小時候認識的「正常」飲食,是有米飯、有菜、有肉,豐富一點的時候還有魚、有湯和甜品,食材是從街市買回來,從沒認真想過食材真正的源頭,一來「食材」這個名字是死物,二來即使發揮一點想像力,也只會想到米和菜從田裡來、肉從農場來、魚從海裡來,很概括很童話式的想像。

拆同德大押 黃秋生斥白痴 學者稱歷史價值被低估

(獨媒特約報導)全港碩果僅存的街角式單棟大押同德大押,業主正進行清拆工程,發展局已表明不考慮列為暫定古蹟。黃秋生在面書留言,斥清拆決定白痴,香港最終只會「得番幾塊路牌」。有學者稱評級時忽略了大押在香港押業的歷史價值。

逾80年歷史的同德大押,位於灣仔馬師道及軒尼詩道交界,業主早前獲批重建為23層高商廈。發展局稱古蹟辦曾先後四次與業主商討保育方案不果,並稱大押為三級歷史建築,故不考慮列為暫定古蹟。

藝人黃秋生在面書留言,稱拆同德大押決定白痴,香港最終只會剩下「幾塊路牌」:

「唔係呀?拆同德押?不如拆鳩咗個灣仔佢啦,邊個白鳩痴决定?自毁長城。算啦,冇架啦,香港得番幾塊路牌。我都諗下走人啦……換咗個殼,冇咗個精神,有Q用咩。」

書介:剪影香港史——《藍天樹下》

新界村校的歷史,就像個流浪兒的故事,成長過程充滿不幸。五十年代初,因為戰後嬰兒潮的出現,加上大量難民從中國內地湧入香港。政府為了應付教育需要,便容許九龍區的徙置大廈開設天臺學校,新界呢,也大量建下一所所的村校,讓這裡生活的村民,只需出村口就能讀書,不用山長水遠出市區。然而到了我們這一代,村校聚集的,不再是彼此相識的鄰居,而是新移民和區內成績欠佳的學生,村校已變成了精英社會淘汰人才後的收容所。 2000年之後,教統局推出「統整政策」,宣佈新界大部分的村校一一被殺,從此,鄉校幾乎在教育界銷聲匿跡。

然而史實卻不容許村校的價值輕易被遺忘,因此今年夏初,出身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羅慧燕,決定出版這本《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透過蒐集香港鄉村學校的文化,訪問不同人士,有系統的梳理出較完整的村校發展史,從村校這些教學方法、校園環境、語言、習俗等方面,都可發現,村校的歷史原來如此的悠遠流長。

從明代說起

【地區政治系列】專訪民主黨劉子傑:重奪區議會撥款是改革的第一步

(獨媒特約報導)區議會選舉將在11月舉行,其中今屆將會取消委任議員制度,而葵青一直被視為泛民主派的橋頭堡,泛民能否「重奪」區議會,葵青區是一大據點。民主黨目前在葵青區有八席,連同街工及其他獨立議員共佔十五席。去屆在青發選區落敗的劉子傑積極考慮捲土重來,他不滿在建制派把持下的區議會令香港人愈來愈蠢,而用作地區行政發展的撥款更竟用作「開開心心茶聚」。

劉子傑和其他大部分民主黨「乳鴿」一樣,都是由「地區」做起。他在2002年加入民主黨做義工,及後在2008年成為李永達的選舉職員,大學畢業後加入成為全職職員,2009年到現在都是議員助理和在地區辦事處工作;一切看似很自然,但劉的家人對他搞政治甚為反對:「好人好姐做咩要搞呢啲呢」。劉表示他的家人在去屆競選時也有落區助選,在了解他的實質工作後,態度有所轉變。

地區工作無得嗌攰

人民力量在2011年發起票債票償行動,狙擊民主黨及民協成員,當時有三名民主黨參選人因得票有所不及而落選;劉子傑是「受害者」之一。劉子傑得票為1817票,人民力量的陳裕民則391票,潘小屏以2101票勝出。他對四年前的情況歷歷在目,當時街市的燒臘店東主更送乳鴿予潘小屏,而人民力量的參選人陳裕民更說「一起食乳鴿啦」。

團體抗議般咸道石牆樹被斬  許智峯:路政署偷偷摸摸

(獨媒特約報導)路政署在上星期五晚稱般咸道巴士站外的石牆出現裂縫,擔心受颱風蘇迪羅影響會威脅居民安全,於當晚派員突然斬去四株相連的石牆樹。由於事前沒有通知,事件引起居民關注。環保觸覺、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西環飛躍動力及西營盤居民星期日下午到石牆樹下「在tree根下悼念石牆樹」悼念集會。他們譴責路政署胡亂斬樹,逃避管理責任,要求有關當局增加樹木監察的透明度,並就今次事件向居民公開交代。有西營盤居民出席悼念,指政府沒有事先通知他們,對石牆樹被斬感傷心,並感嘆近年社區發展急促;許智峯更批評當局做法倉促和偷偷摸摸。

fvvf

原來世界是有人權的——兩位脱北者的告白

(獨媒特約報導)北韓新領導人金正恩執政已屆三年,但當地的生活條件和人權狀況依然未有善改。為了讓香港人更深入了解北韓的人權狀況,脫北者關注組及國際特赦組織於8月8日至11日聯合合辦北韓人權電影節2015,並邀得兩位脫北者分享他們在北韓的生活狀況以及其脫北之路。獨媒專訪了兩位脱北者,其中趙瑞允(化名),出身於咸鏡北道,有四兄弟姊妹,1995年時曾於北韓擔任鐵道員,於1998年逃到中國,卻被中國公安拘捕及遣返。

她在2006年再次逃出北韓,並於翌年抵達南韓, 現時於首爾明知大學修讀中文、政治及外交課程。 李惠真(化名),同樣出身於咸鏡北道,自小夢想成為老師,曾於北韓的大學修讀兒童教育,2008年離開北韓,並於同年抵達南韓。她於首爾延世大學修畢教育系學位後,正於同校攻讀教育行政碩士課程。兩位脫北者的家人依然在北韓,雖然害怕家人在北韓會受到不人道對待,但仍勇敢接受傳媒訪問,希望能引起公眾對北韓人權問題的關注。

饑荒萌生脫北想法

田心新村村民稱遭逼遷 曾樹和:再搞嘢搞到你冚家X

(獨媒特約報導)洪水橋發展規劃第三階段諮詢公眾論壇昨日(8月8日)舉行,多個團體包括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亦園村及田心新村村民到場外示威,現有約30名警員戒備。由於公眾論壇需要提前報名,大部分村民事前不知道詳情而沒有報名,被拒於門外。會上有田心新村村民指,早前被南亞裔大漢強闖家中,被逼簽署協議於8月10日搬走,批評政府縱容地產商「未發展先逼遷」。出席的政府官員則否認鼓勵地產商強行收地,引起台下市民不滿,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兼元朗區議員曾樹和不滿市民「搗亂」諮詢會,上前大叫「再搞嘢搞到你冚家X」。

非原居民望原區安置

洪水橋新發展區範圍達714公頃,涉及5條非原居民村,亦園村、田心新村、石埗路尾村、新生新村、沙洲里二村將被清拆。

亦園村居民徐先生在會上指出,現時亦園村約有2,000名居民,但只有3戶符合政府賠償措施資格,「你要我哋成千人去邊度瞓?」他指亦園村居民希望原區安置,與左鄰右里繼續維繫,擁有村公所、涼亭、牌坊這些地方,「村公所係村民一分一毫捐出來,有血有汗,有感情,唔係話殺就殺!」他憤怒地指在發展規劃圖中找不到亦園村,只有環保車廠後備用地。他希望政府以人為本,還亦園村居民一個家。

路政署斬殺般咸道石牆樹 地底為西港島線 街坊指通車後道路不平

攝:張啟昕

(獨媒特約報導)本年7月22日,在半山般咸道聖士提反里一棵百年石牆樹倒下致2人受傷。路政署在昨晚突採取行動,移除剩下的四棵石牆樹。民主黨正街社區主任張啟昕收到一名聖士提反里街坊來信,指署方所指的裂痕並非新有,西港島線通車後附近的路面出現不平的現象。翻查資料,石牆樹及附近一段聖士提反里地底均被港鐵收回,用作興建西港島線及西營盤站之用。

Screen Shot 2015-08-08 at 5.38.44 pm

民陣促律政司立即嚴肅處理朱經緯傷人案

(獨媒特約報導)民陣、傘下爸媽及文化監暴於今日下午遞交公開信予律政司,促律政司嚴正處理退休警司朱經緯毆打市民一案,以證明司法機關並沒有包庇警方。團體公開信內容直指律政司應立即嚴肅處理朱經緯的嚴重暴力案件,不然對檢控機關的威信及公信力有大大影響。

民陣副召集人陳樹暉指,警方維持原判,堅持不把朱經緯毆打市民一案列為刑事行為,顯示警方內部在這段期間內毫無反省。而且執法者自行解讀法例以偏坦「自己人」,行為直接動搖香港的法治根基,損害公眾利益。陳又相信律政司就事件應能自行判斷,再向公眾解釋;從而澄清律政司並無包庇警方的嫌疑,不是警方破壞香港法治的幫兇。

退休警司朱經緯在去年11月26日晚在旺角亂舞警棍,襲擊途人。監警會早前以大比數通過朱傷人的指控遲實,警方已將案件轉交律政司處理。而朱一直未被起訴,早前更傳出警方提交的報告內容中指,因沒有特定施襲目標,所以不構成刑事成份。

受襲市民:不想淪落至花錢換公義

遭朱經緯亂舞警棍受襲的市民鄭仲恆指,希望律政司能盡快回應事件。他又擾慮一旦律政司的回覆未如理想,事件勢必會變成七警暗角打鑊的翻版,促請當局不要無限期拖延。鄭又強調,已有心理準備作私人檢控。但他指真的不想淪落到要花錢換回公義:「如果真的要走到這一步,那就是對香港法治的嚴重衝擊。」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28
  •  2329
  •  2330
  •  2331
  • 2332
  •  2333
  •  2334
  •  2335
  •  233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