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聯合出版獨大 – 現實版的圖書館戰爭

農曆新年的時候,一班朋友齊集某友家中拜年,開了一套叫《圖書館戰爭》的日本動畫看。故事講述架空世界下的日本,政府為了改良風俗而制訂侵犯人權的「媒體良化法」,限制人民的資訊自由,成立了「媒體良化委員會」與「良化特務機關」來進行媒體檢閱工作。具體工作就是禁止出版不符合標準的書籍,到書局和圖書館中充公不合標準的書籍。

故事中的地方政府,為保障權限下的圖書館業務,便根據《圖書館自由法》成立獨立防衛組織,與媒體良化組織進行對抗。阻止媒體良化組織的武裝部隊進攻圖書館搜查書籍,並會在圖書館內外開火進行攻防戰

(想像就是以往兩個市政局聯手,對抗梁振英派來進攻圖書館的警察吧,兩個層級的政府就毀滅和保衛書本而互相開火,所以才叫圖書館戰爭吧)。

圖書館保衛隊和媒體良化的組織各自荷槍實彈,在交戰區中的街頭巷尾為保存書籍而互相交火的場面,當然只在動畫中發生。但動畫背後所帶出,政權基於社會穩定而扼殺國民自由的主旨,卻在現實世界中不足為奇。

整肅收緊不聞聲

以教育取代血腥殺戮,建立人和野豬共融關係──有關野豬家庭出現北角之聲明

文明社會,人所共趨,尊重生命是邁向平權、公義社會的基本步履。

北角半山有野豬家庭出沒,誠然,並非新鮮事。因此,去年12 月中旬,「關注組」已到該處擺設街站,並派發教育單張給予居民和學生。當時就居民所述,野豬家庭並沒有嚴重干擾及影響生活,雖然仍有數名市民表現驚慌,憂心野豬為患攻擊途人,然而經我們多番講解和教育後,市民還是對野豬放下偏見和戒心,重新認識牠們,不僅理解甚至接受牠們的存在,並學懂尊重不同物種的差異,視野豬家庭為社區動物的一份子。

事實是,地區經驗告訴我們:市民對野豬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偏見始於對野豬的不了解,以及受部分大眾傳媒誤導而起,而這一些,均由於缺乏教育所致。北角野豬情況,經我們近日與所屬區議員鄭志成了解後,鄭議員表示,其辦事處至今沒有接獲任何一宗關於野豬干擾或襲擊市民的正式投訴,議員更表示,他自己晚間於附近緩跑時,不時遇見野豬,強調野豬很怕陌生人,見到人就會走。鄭議員更表示,他和漁護署的立場一致,同樣反對以射殺野豬處理事件。

本土裏的中國

功夫電影是華語電影最獨特的類型電影,正如武俠小說是華語流行文學獨樹一幟的類型小說。也許我們的間諜小說比不上英國悠久,推理小說也不如日本豐感,奇幻文學及奇幻電影更加拼不過其他地區;可我們還有自己的武俠和功夫,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而功夫電影和武俠小說,正正是香港流行文化曾經紅遍整個華人世界的本錢之一。假如我們今天真的要像部份右翼本土論者所說的那樣,告別中國,同時清算香港本土裏頭的「大中華遺毒」的話;我們是否也要一併清算幾十年來的港產武俠小說和電影呢?

這麼講,是因為整部香港武俠小說和功夫片的歷史幾乎就是一段「大中華膠」的煉成史,而且膠得沒完沒了,越演越烈。就只以一般大陸人熟悉的香港功夫影視英雄人物來說好了,黃飛鴻、李小龍、霍元甲、陳真,乃至於近幾年「走紅」的葉問,這些人的最大共通點就是全都打過老外,以德服人不敢說,武壓遠夷倒是真的。

被上述這些人物用我中華健兒傳統武術制服過的共有:俄羅斯拳王、意大利西洋劍客、日本浪人以及柔道高手、英國槍隊,甚至東南亞土族中的流氓……,族繁不及備舉。幾十年來,不同演員飾演上述人物,不同導演借題發揮,但其中顯露的種族意識和民族熱情則始終如一,為的就是要踢掉那塊辱華木板,證明中國人也可以進公園。還有比這更「膠」的大中華意識嗎?

給王維基的一封信

致王維基先生:

先說一句對不起。我沒有什麼人脈,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聯絡到你,所以只好借助萬能的facebook,希望認同小弟想法的人可以一起轉發,令這封信可以流傳到你的手上。

閣下是一個身家幾十億的成功商人,而我只是一個仍然為首期煩惱的年青人,照道理我沒有說服力去跟你談什麼商業策略。但我相信閣下的思想是能夠接受意見和批評的,所以作為HKTV的支持者和目標顧客,我還是想談談我對HKTV的看法。

網上都流傳著王先生只想把手上的劇集播完,便會完結電視業務。我不輕易相信流言,但看到貴公司對劇集的宣傳和態度,又好像暗暗印証著這事情的發生。我不知道王先生怎樣想,但一個敢想敢做的生意人,應該是不會這麼容易便被打敗的。希望王先生還記得當初的氣魄,創造香港人的discovery channel 和HBO。

不過,我更想是王先生創造出香港人的網上新聞台。當然你可能會想新聞台的競爭太激烈,有線和now 都很強,所以你不希望參一腳。但網上新聞台和電視新聞台是不同的。網上新聞台更能配合貴公司的網上商店模式。現在香港的網上廣告其實是很落伍的,原理和電視台廣告一樣。但當我們看看Google的廣告,便會明白相差其實不只一個檔次。新聞的分段播放模式聯同網上商店好處很多:

一、準確掌握用家關注的新聞,是為big data;

再生勇士.古迪利斯

一年前,他因癌症而被迫離開紐卡素,也甚至離開了征戰多年的沙場;他忍痛剪去自己標誌性的長頭髮,也忍痛承受比足球帶來更甚的痛楚,為的只是希望有天能夠再次踏上綠茵球場;他需要付出更加多時間和精力,去打人生中最難踢的一場比賽,因為他不想這場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場比賽。

治療期間,感到痛苦,癌症令他變得瘦削,也欠缺精神;期間,也感到無助,球會和領隊在他最艱難時刻離棄他,一度讓他尋找另一間新球會。已為紐卡素效力五年,作為球隊老臣子,竟落得如此下場,但是他沒有氣餒,因為那一刻他仍然是紐卡素球員,他仍然很希望能夠化身蜘蛛俠,拯救球隊。

2014年年尾,他成功戰勝癌症,事隔三個月終回歸球場,並且以隊長身份帶領U21隊出戰贏波。

「我非常好,享受每天每次的訓練,你永遠不知足球場上會發生什麼,對我來說最重要是回到球場,為尋找上場機會做好準備。」

在U21復出只是前奏,他希望盡快重拾比賽狀態,回歸一隊。

2015年2月28日,一個熟悉但久違的名字出現在紐卡素後備名單上。18號,Jonas Gutierrez。而當球賽至18分鐘那時,球迷竟高歌起來,而大銀幕上也顯示著古迪利斯的照片。

港鐵「未雪」冤情再沉下去

港鐵「未雪」事件事隔半年,港鐵又再被迫「唧牙膏式」交出另一份轉移視線的調查報告,令未雪的冤情再沉下去。

流浪狗「未雪」誤闖路軌,向車站月台上人群再三伸手求救的一幕,還歷歷在目,這一幕被人拍下實錄影片,番看又番看,實在令人沒法平伏。除了心痛、問責之外,到底香港社會可以從事件中學到些甚麼?

事件發生在樹大招風的港鐵,而且牽涉多個職級員工,自然逃不過公眾問責 -- 抽絲剝繭、番查記錄、調查、報告,通通自然少不免。 和其他事故的調查報告一樣,避重就輕、隱瞞、失實、包裝、堆切,不會令人詫異,老香港們自然不會對這類調查報告寄予厚望。 唯今次這份報告第20段仍然令筆者吃驚 :

「調查小組知道有確實需要在動物的安全與維持可靠及安全行車服務之間取其平衡」 (調查報告第20段譯文)

民建聯新年前打壓桂林夜市 新年後爭取設夜市

圖:2014年桂林夜市

(獨媒特約報導)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在新年前,在區議會環境及衛生委員會提出動議,要求嚴打桂林夜市,結果食環及警方在新年期間重兵駐守桂林街,大部份小販轉戰他區。在市民對小販及夜市強烈需求下,民建聯深水埗四位區議員再次提出動議,要求保留熟食小販攤檔特色,尋找合適場地讓小販合法經營,動議今日在深水埗區議會討論

別讓嶺南成為孤島 也別讓自己變成孤島

卸任兩年,喜見嶺大學生會幹事會今屆成功「齊庄」,各角色都有人願意擔任。望諸君能內外夾攻,與嶺南各宿生會、系會、屬會,及其他院校學生會,一同打破更多,也建立更多。

在我上任那年,身邊的人最初以為我是自薦成為學聯成員。幸得這兩年愈來愈多人留意和討論有關學聯的事宜,才令更多人知道,於會章中寫得清清楚楚,嶺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是自動成為學聯常委的。可見,這些討論是互有裨益的。然而,現時的討論似乎把所有的東西都設定成對立,也似乎大家都因為這些年來的社會氣氛,習慣「破」,而缺少「立」。我只想問句:why not both?又,「破」與「立」,是否只有退聯與維持現狀兩個選擇?

不如,在說這些令人疲累的思考前,讓小妹趁在這篇文章中,為我當年所經歷的事寫些文字,也讓更多人知道學聯與學生會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關係。

前處長批民航處不懂國情毀協議 內地拒開放空域 機三跑無用促擱置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全速推行機場擴建第三條跑道,並擬繞過立法會及公眾監察,自行就千億工程融資。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日前會見傳媒,批評香港機場根本沒有足夠空域容納三條跑道的飛機升降,現任民航處處長不了解國情,未能掌握內地不會願意開放空域的現實。林指千億三跑功能被廢四分之三,促當局擱置。廣州剛落成的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同樣受限空域,每日僅能增加10班航班,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廣州已重新研究興建第四及第五條跑道是否具效益。獨媒記者曾就空域問題向民航處查詢,未獲回應。

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的環評報告於去年獲批,但審批過程備受外界質疑,團體批評報告並未就大型工程破壞海洋生態、噪音污染等問題有完善的解決方案。然環評報告在爭議中獲有條件批准,兩名市民已入稟就決定進行司法覆核。

內地開放空域予香港是一廂情願

細路女喊唔喊並非重點

攝:Manson Wong

連續多個周日舉行的反水貨客行動,近日明顯有升級的跡象。進入金舖指罵客人、包圍指罵疑似是水貨客的人士、飛腳踢向疑似是水貨客的人士的手拉車……有些人將焦點放在一位小朋友哭泣一事上,但那並非重點。以下是筆者的數點評論:

(一)
水貨客、自由行旅客等問題嚴重影響民生,相信大部分香港人,包括筆者,都清楚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同意示威者的訴求。但問題是,我們應該用甚麼手段去爭取我們的訴求呢?其底線究竟是甚麼?難道只要「目的」合理,就可以合理化一切的「手段」嗎?

過去數周的行動,究竟是反對水貨客(包括內地人和香港人),還是反對內地水貨客(不包括港人)、內地自由行旅客,抑或是反對口音不純正的內地新移民或任何拉手推車的人士?究竟那些指罵和飛踢行李的行為,對解決水貨客問題有沒有幫助呢?為何不把「勇武」的精力用於狙擊政府官員?

(二)
過去多次反水貨客行動均反映出,這類行動「成本高」,而「回報率」成疑。先談談「回報率」的問題,雖然示威者稱要親自驅逐水貨客,但行動在週日舉行,其客觀效果只不過是引起社會對水貨客問題的關注,製造輿論壓力給予政府處理問題。而暫時的「階段性勝利」是成功把水貨客和自由行問題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的其中一個議題,但距離「取消一簽多行」還是很遙遠。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12
  •  2413
  •  2414
  •  2415
  • 2416
  •  2417
  •  2418
  •  2419
  •  242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