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永遠只能硬食毒菜?](/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文:劉海龍(本土研究社核心成員)
按:近日爆出內地不法集團走私蔬菜到香港,未經食安中心抽驗就直接運到街市,但即使經過食安中心抽驗,是否就代表可以食得安心?
早前有線新聞刺針揭發了大陸走私毒菜,令人心惶惶聞菜色變。但原來就算不是走私菜,網上媒體農場新聞亦曾披露,食物安全中心對供港蔬菜的抽樣檢驗率只有的0.0016%,內地蔬菜的所謂合格率達99.81%就自然不出奇了。大家都懂得鬧爆食物安全中心,質疑政府礙於政治因素,妄顧港人健康,輸入有害食物。但真正的解決辦法就只是頭痛醫頭,增加抽驗率?還是要找出更合成本效益的食安思維?
〈AGR101 邁向本土農業世紀〉第三講,談及農業科技的迷思時,就借鑑了港人以為很安全,但卻在2011年令人心惶惶的歐洲食品。當年夏天,德國爆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令數千人染病,五十多人死亡。起初德國將矛頭指向西班牙入口的小青瓜,重挫了西班牙出口農產品的收益。衛生部門在後期才發現源頭來自德國北部生產的豆芽,西班牙對此非常不滿並向德國政府追討賠償。更戲劇性的是後來又發現元兇來自歐盟外的埃及所輸入的葫蘆巴豆(fenugreek),埃及政府隨即否認。想不到連歐洲大國的食物安全也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