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小販,筲箕灣,未必是主角,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舊東西變得越來越模糊。有人喜歡到冷氣商場購物,有人喜愛到市集,與小販寒暄、看街市運作、小販叫賣,這些人做的都是小生意。在城市發展下,政府用衛生安全、發展規劃的口號,讓它們漸漸地式微吧。曾幾何時,漁業被稱為香港的祖業、一個地道、老香港的象徵。一群漁民與一群小販、再加上一個露天街市,建構了一個重要的本土文化區—筲箕灣老漁港。這個世代,我們會重視文化?一種著重原味性、感受性、多元的文化旅遊?我自小在筲箕灣長大,父母是漁民,近年見到政府政策方向,心痛的埋沒了本土特色,同時又捧一些「文化特色」出來。
筲箕灣—昔日漁民福地
筲箕灣是昔日漁民福地,因它鄰近海域,漁船駛至今將軍澳海面捕魚,已經足以養活一家,故大量漁民聚居於此。筲箕灣海港是深海漁船、拖網船的基地。漁船停泊在筲箕灣避風塘,鄰近的小漁村—筲箕灣東大街,開了不少漁民用品的小商店,售賣捕魚用品如罟網作業用的照明燈、電線、細繩等。筲箕灣東大街成為漁民用品的商業中心區。至今這條街道亦保留這種特色。走進這個區,你會看到商品店門外掛著一對對水鞋、魚網,當然也有先進的雷達、發電機。這條街道見證了漁業的興起。
漁民—被輕視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