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導演齊柏林在《看見台灣》裏說:「我們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便會有一個相應的城市樣貌。城市裏的各種樣貌,則反映了人們對這塊土地的價值觀。」
那麼,我倒在想,香港一街的垃圾桶,在在映照出怎樣的香港價值?又究竟,多少才夠?』
全港的公共垃圾桶超過4萬個,是首爾、台北的10至12倍。按政府說法,市區垃圾桶的平均間距是60米,那請你到灣仔修頓球場數數看——5分鐘就走完一圈的球場,原來擺了28個垃圾桶。打球而已,要這麼多垃圾桶幹啥?
垃圾桶陣 五步一崗十步一哨
有關垃圾桶之多,常聽到兩個說法:第一是遊客多,少放垃圾桶怕髒怕亂;第二是「方便」,無理由要大家拎着垃圾通街走。
我沒忽視旅客因素,但遊客再多,也不該布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垃圾桶陣。如果無公德心的遊客亂扔垃圾,請按本子辦事予以處罰,告知何謂文明,而不是垃圾桶圍城。
撇開遊客區,我倒留意到在不少住宅區內,垃圾桶多得不成比例,這又所為何事?
難道「方便」就是我城被垃圾包圍的因由?或者要問,為何出門就一定要製造垃圾?是生產商的過度包裝和即棄產品「整蠱」我們,還是政府不住刺激消費,鼓勵浪費?抑或兩者皆是?
對於生產者,政府一直寬容大量,雖然一早講過要立法管制膠樽飲品容器和過度包裝,但只聞樓梯響。可以想像,一旦落實廢物收費,公眾最終要為生產者製造的垃圾埋單找數。
方便至上 食環康文怎減廢
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康樂文化事務署兩個主管垃圾桶的部門,都是「方便主義」的忠實擁躉,第一要務是盡快清走垃圾,確保市容,即使垃圾桶滿載可回收物也好少理。當環保部門高喊垃圾圍城告急,政府部門間卻又分工割裂,缺乏協調,怎叫大家相信政府在認真推動減廢?
當方便、快捷被說成硬道理,垃圾桶只會不斷增加;垃圾桶塞爆了,順理成章要換更大的垃圾桶,然後是擴建堆填區、多蓋幾個焚化爐。
我們似乎錯過了,一個先進的城市,不一定獨沽一味只有「加」的發展哲學;「減」的美學、「慢」的態度,是否也可以是出路?
立法減廢搞好回收 台成效佳
外出時,你會自備購物袋、水樽和手帕嗎?這條數其實好易計:每人每天多用一個膠袋,一日便增加約800萬件膠袋垃圾;少用一個,一下子就減少800萬件廢物,不必勞駕垃圾桶。
減廢當然不能單靠減少垃圾桶,還要做好源頭減廢法規、搞好回收配套,對垃圾蟲加強執法及教育宣傳等等。在台北市,在實施垃圾按量收費及強制回收後,大幅減少了市區99%的垃圾桶,並且只在夜市、購物區等地,放置適量的垃圾桶,最終交出亮麗的減廢成績單。
別誤會我要把垃圾桶趕盡殺絕,而這也不應該是個零和的命題。台灣導演齊柏林在《看見台灣》裏說:「我們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便會有一個相應的城市樣貌。城市裏的各種樣貌,則反映了人們對這塊土地的價值觀。」
那麼,我倒在想,香港一街的垃圾桶,在在映照出怎樣的香港價值?又究竟,多少才夠?
2015年1月10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