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4個字愈叫愈響,有政協拋下氣話:「如果無共產黨、無中國,你哋連水都無得飲。」「香港需要東江水嗎?」這課題,近年再成熱話。明天是「世界水日」,只是在香港,也許叫「政治水日」來得更貼切。
水荒引東江水 「引狼入室」?
這並非有事沒事把食水政治化,說到底,東江水本來就是中英政治角力下的產物。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李家翹的研究指出,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香港接連經歷水荒,在供水無法自給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伸出援手提供政治水,令港英政府陷入兩難。引水,既可解困,卻也可能引狼入室,因為一旦共產黨斷水,便形同切斷香港的咽喉。
港英當局深明水資源是戰略物資這道理,雖然最終拍板引入深圳水庫的食水以解燃眉,但同時急步推出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和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等幾項重大水務項目,務求盡最大努力,維持水自主與安全。
論工程規模,船灣淡水湖是全球首個以大壩圍封海岸形式建成的大型水庫,儲水量在當年是香港其餘水塘的3倍。它加上萬宜水庫,兩座合起來足可供應全港86%的用水。
至於同樣達世界級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港英政府為節省高昂電費,一度密謀以核能發電作動力,又評估核電廠規模不宜過大,以免一旦落入共產黨手上這潛在風險。當年國力正盛的美國也摩拳擦掌要來參與,一來協助維持香港的水權自主,二來也想在這高科技領域,為其國內的企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