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六套我想看的雨傘世代小說及電影

香港這十七年來,傳統的文化創造變弱了;從回歸前每年兩百多套電影,變成了去年不到五十套。當中有經濟原因,亦有科技轉型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文化創造,從來都是建基於現實生活的。

雨傘運動之前,社會氣氛變得凝重。彷彿,我們都被困在一間四面不通風的房間裏,氧氣漸漸變少,呼吸逐漸變得不舒服,但卻沒有辦法打破這種悶局。雨傘運動,在這看不見、摸不著的牆上,打開了一個大洞,讓外面的冷空氣湧進來。雖打了個冷顫,卻突然醒過來了。之後,在佔領場內外,文化創造好像突然熱鬧了。各種戰地藝術品、山頭上的直幡、改編歌曲、心情故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在在證明了,香港的文化根基仍在,只是過去我們沒有將創造的能量,好好引導到我們能欣賞的載體裏。

很多評論,都說雨傘運動撕裂了社會。部份人的目標,是將社會重新引導到他們眼中的和諧。假如沒有雨傘運動的這一陣冷風,筆者可能亦會讓他們去做。但是現在筆者醒覺了。多元社會,一定會有不同意見;能接受,則是多元優勢,不能接受,則是亂局。在普天下都穿藍色中山裝的年代,迷你裙、高跟鞋也是撕裂社會的奇裝異服。

假如,要找回我們的創作力量,代價是現在這種堡壘分明、有藍有黃的社會對立,那麼好吧,筆者就是阿修羅妖女,寧要紛亂的世代,亦不要回到以前那種,以別人的價值觀為主體,改變自己以迎合及生存的模式了。

【民主黨選舉總結】錯失最後機會 立會選舉只望輸小當羸

圖:民主黨

民主黨新領導層改選塵垢落定,圖畫也越來越清楚:從起初焦點仍由劉慧卿連任主席,至終於「發現」決策層的中委會,原來依然由元老及其指派者控制著,質疑民主黨元老不肯交棒、無力革新。評論團重申,這次議會選舉前的黨內換屆,是民主黨最後向外界展現改變或革新的機會,但始終錯失了,幾乎可以斷定未來區會、立會必敗。現在唯一可以做的,是盡量做好選區分界、選舉部署、派人等「技術層面」,冀望輸小當羸。

評論團早在選前巳撰文,從政治公關角度指出,四候選人當選,將分別給予公眾什麼訊息。其中,由現任主席劉慧卿連任的話,三個字「the same」。筆者周日在會場內,當宣佈劉慧卿勝出第二輪選舉後,身旁經過某位中生代女區議員,其大佬是主流派。她即時衝口對同伴說「吓?阿姐羸咗呀。」然後面有微慍地丟下一句「我走!」不等中委投票便即離場。筆者心想:你大佬是主流派代表人物,你明明是主流派,咁都得?可想而知,劉慧卿連任,不僅炸爆民主黨Facebook的巴打絲打不滿,黨內不滿的人也不少。

余仁生廣告的反思

余仁生最近拍了一輯為「一念仁,一念世界」的廣告,我花了大約三十分鐘把所有廣告片看一次,試着了理解整件事件,我不敢說是事實的全部,但也希望表達一些關於對故事的見解。

故事構思源於一個英國威爾斯的民俗故事《 Gelert 的墳墓》,講述Gelert 這隻狗,他住在英國北威爾斯,他的主人叫做 Llywelyn the Great是一位王子。

有一天,主人回家後看到狗狗滿身(還有滿嘴)鮮血,同時也發現自己的小嬰兒不見了,所以認為他的狗狗把小嬰兒咬死了,氣憤之下就拿劍殺了牠。 但是在狗死掉之後,主人突然聽見嬰兒哭聲,並發現在搖籃的下面,有一隻死掉的狼。結論是狗狗為了保護要嬰兒把狼咬死了,但卻因為誤會,反被主人殺死。

主人發現了事實很難過,於是就建造了一個大墳墓來紀念謝謝牠,但在那之後,主人再也沒有微笑過。

廣告拍攝者將故事結局改寫,變成小主人及時趕到,阻止了父親傷害義犬,是個大團圓結局。

然而,短短幾十秒的廣告出街後,卻引起了不少反響。許多人認為廣告誤導公眾狗隻是兇頑的動物,也認定廣告鼓吹了傷害動物的訊息。

事實上,廣告主題「一念仁,一念世界」,正是希望提醒大眾慎言和慎行的重要。有時停一停,想一想,用同理心感受環境及周遭所發生的事,或許會對每事每物有更深的見解,免得自己日後追悔莫及。

清場後空氣質素惡化 行人專用區改善空氣新出路

隨著金鐘及銅鑼灣佔領區先後被清場,多日沒有行車的夏慤道和紅棉路亦塞滿了熙來攘往的車輛。不少市民均表示通車後的夏慤道太嘈吵,空氣質素又變差,究竟事實是否如此呢?

有見及此,健康空氣行動於昨日及今日再派員前往三個前佔領區(中環、銅鑼灣、旺角)實時探測路邊空氣污染的數據,與10月1日時三個路段均被示威者佔領時作出比較,結果如下*:

螢幕快照 2014-12-16 下午5.31.38

警拘未成年鳩嗚少年  或違國際公約

警方雖然已經收起催淚彈及警棍,但警方濫權仍未停止。連日來的旺角「鳩嗚」,警方多次採取包圍行動,選擇性拘捕未成年鳩嗚「團友」。青少年不論成年或者未成年,均擁有參與集會的權利,警方此舉或已違反《聯合國人權公約》及《兒童權利公約》。

選擇性拘14名未成年鳩嗚青年

警方在12月13日及14日兩天針對鳩嗚的行動中, 針對未成年人士作拘捕行動,一共拘捕了14人,當中7人於星期六凌晨被拘捕。星期日行動中拘捕的20人,也有7名年齡介乎13到15歲的未成年人士。警方指被捕者涉嫌干犯包括「參與未經批准非法集結」及「阻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等罪名。

沈偉男:沒法例禁止青少年晚上逛街

警方在打擊「鳩嗚」時,採取先設封鎖線再檢查身份證,然後才決定把誰帶回警署,民權觀察者成員沈偉男認為警察拘捕涉及選擇性執法。警方稱把未成年青年「帶返警署」的做法,是為了聯絡其家長接回,以確保他們安全,但沈偉男認為警察是以保護未成年人士為名,濫權為實。沈偉男指出,目前根本沒有法例禁止未成年人在晚上逛街,這行為不應被預設為不正常及違法,警察的做法或已違反《聯合國人權公約》及《兒童權利公約》,侵犯了青年的「和平集會參與權」及當捲進法律衝突時的「受保護權」。

國際公約保護青少年集會及表達自由

曾偉雄預告秋後算賬  恐針對未成年少年

攝:獨媒記者 Gundam

(獨媒特約報導)警務處處長曾偉雄在「失蹤」近一個月後,昨日(12月16日)親自主持記者會,他指自9月28日佔領行動至今共有955人被捕,警方會在3個月內完成調查,包括將其他主導者緝拿歸案,大有秋後算賬之意。除了所謂的「主事者」外,未成年少年亦是警方針對的目標。

在900多名被捕者當中,不少是未成年的示威者及佔中支持者。民權觀察者成員沈偉男指,雖然被捕人士享有法津賦予的權利,但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太掌握當中的細節,他擔心未成年的青少年會在受嚇的情況下,向警方提供對自己不利的資料。

因參與遊行示威三度被捕,今年就讀中三、年僅14歲的學生組織「學生覺醒」召集人張浚豪,在今年7月2日亦曾參與預演佔中,是511名被捕者當中最年輕的一位留守遮打道的行動者。在人大831落閘後,他和其他北區學生成立「中學生政改關注組」,集中在北區的學校宣傳早前的學界罷課行動,及後再成立學生組織「學生覺醒」。在雨傘運動的兩次被捕過程,其權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學生覺醒召集人疑遭警點相拘捕

周博賢:運動需加強組織 支持青年走入議會

(獨媒特約報導)12月15日,立法會示威區內的佔領人士因應立法會秘書處的清場行動而撤出示威區,文化界監察暴力行動組成員、音樂人周博賢亦到場支持佔領者,並協助物資撤離。周博賢接受獨媒記者的訪問,談及對香港政制改革運動未來走向的展望。

現行監督警權機制無效

周博賢認為,運動現時最迫切要做的事是追究警方在過去兩個多月以來的濫用暴力情況,以及在「鳩嗚」行動中,濫權驅散群眾的問題。他指,現時警方執法為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事後就向肇事者說有任何不滿就向投訴警察課投訴,但其實投訴課甚至監警會的實效都很小,投訴個案與成功檢控的數字嚴重不成比例,根本無法監察警權。他認為,大家必須迫令政府成立更有效監督警權的機構。而文化監暴與獨媒最近亦成立了「雨傘警暴資料庫」,收集因警方濫權濫暴受傷的個案,不排除將來會就該類問題進行集體訴訟。

「無大台」變成運動弱點

餘下的佔領者現時僅佔據添美道行人路,在英國領事館對出亦有小規模佔領,周博賢認為,運動往後必須轉型,因為佔領行動在金錢上和生活上的成本都太大。「例如最近的鳩嗚行動,相對而言是本少利大」,他認為大家應該進行各類型的不合作運動,在各方面全面與香港政府抗衡。

去自首,又有咩好怕?

當日早上筆者才跟記者說要坐在佔領了六十多日的帳篷等待警察,怎料食完飯,不能返回佔領區。思前想後,決定去自首。

我係由10月第2個星期四開始佔領的。

好記得,我當日食緊飯;林鄭喺TVB直播以一副官威話「對話不能有前設,不合作運動動搖對話基礎,明天不可能有建設性對話,因此決定擱置與學聯對話」,我當時感到好嬲好嬲、感到有種被政府當面侮辱了的感覺(見注1)。我決定響應黃之鋒前一日講「一人一帳篷」嘅口號,馬上由衣櫃執左一袋一星期嘅衫,直出油麻地買左個二百蚊國產帳篷,然後,在金鐘夏慤道開始左六十幾日的佔領。

往後一切,如夢。

我會記得市民說的每句加油、我會記得夏慤村村民親切的面孔、我會記得洗手間乜都有的奇觀、我會記得村中處處藝術擺設的美態、我會記得康文署體育館花灑的水溫、我會記得熱心太太送來鏞記燒鵝飯和雞湯的感動、我會記得被幾個黑社會大漢推撞時的無懼、我會記得清金鐘道那早上在警方防線和警方對話不成功後聲嘶力竭流下的淚、我會記得一大班人來話要拆大台時感到的無奈、也會記得最後一晚,廿幾個同系嘅同學整晚喝酒聊天到清晨......

為何警察怕鳩嗚 ?

在彌敦道被通車,旺角人群被強制暴力清場後,香港誕生了一種新型的群體活動。它無定時,無定向,無處不在。它極具香港特色,本是歡天喜地,卻總憤怒收場。這位抗命界新寵,名叫「鳩嗚」。

在香港人「心知肚明」之際,卻總還是會驚訝,為何警方會對如此無害,甚至有助經濟(好多人真係去買野咖喂)的活動,如此懼怕,如此憎恨,以致小事化大,全副武裝去打壓全無衝擊之心的鳩嗚隊伍。

行動的必要

回觀928一役,為何警察執意對示威者進行暴力驅散?真的只是做錯決定這樣簡單?依我所見,引致警方作出如此決策的動機,不是「這群人在犯法」如斯膚淺的理據,這只是他們的藉詞之一。請不必把那套制服過份正義化,他們想要的不是以拘捕來懲罰所有的違法者。如此決策的主要目的,不是避免一兩次的暴力衝突,而是維持整體上的穩定和治安;警方最執著的,並非活動實際上是否和平安全,是否違法,而是對於維持治安和穩定的Risk(危機)和Threat(風險)。

香港藝術的邊緣化是怎樣造成的?

與不少同輩藝術家(較謙虛的喜歡叫藝術工作者)閒聊香港藝術生態時,談到香港藝術「被邊緣化」一事,大部分都表達出某種悲觀與消極。有的認為「係咁架啦」,本土藝術一向都處於邊緣地帶;有的為失衡的藝術生態抱不平的氣憤;有的表示享受在邊緣地帶創作的自由;有的擁抱學院派霸山頭小圈子桃花園的避世觀。

但一談到中(內地)日韓與東南亞的藝術品,在香港藝術市場中成為主流暢銷商品時,大家難免對仍處於邊緣地帶的本地藝術生態感到不滿與失望。藝術家一方面期待自己的藝術品能在主流藝術市場上展出與交易;另一方面又擔心主流藝術商品市場會牽制自己的創作。關於如何在創作自由與藝術市場之間找到平衡,又如何適當地作出識時務的妥協,這些掙扎讓一部分藝術家感到不安與疲倦,也導致某些藝術家選擇置身邊緣地帶的「假自由」。

但是香港藝術的邊緣化是怎樣造成的?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94
  •  2495
  •  2496
  •  2497
  • 2498
  •  2499
  •  2500
  •  2501
  •  2502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