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美國中餐館有樣奇怪的東西叫做「幸運曲奇」( fortune cookie),後來真的見着,即使早有準備,也還...
為什麼中餐一到北美,就變出這麼奇怪的玩意呢?從前我只把它當成是「炒雜碎」一般的物事,文化翻譯中的典型案例,直到最近看到Dan Jurafsky書裡引用的材料,才曉得這又是「飲食文法」的結果。
Jennifer&Lee在《The Fortune Cooikes Chronicle》裡考證出幸運曲奇的源流,說它原是19世紀日本人的一款小點(它的確像是日本人的點心,和「八橋」之類的東西相似),直到20世紀初,才在加州的日本餐飲與中國餐廳被人當作甜點,然後再漸漸成了整個北美地區中國菜的必備標記。
Dan Jurafsky以他的「飲食文法」假說解釋這種情況,認為這恰恰是傳統中國菜(和日本菜)的飲食順序沒有甜品這一項環節的結果。當時的北美華人在一個有甜品習慣的地區做餐飲買賣,但一下子又拿不出甚麼東西來滿足當地食客的要求,於是就從先已適應了這個地方的日本餐廳那裡借來這種奇特的小餅乾,權充飯後甜品,自此一發不可收拾,變做中式餐飲的特色甜點。